斷指同盟
也許是為了掩飾伊藤博文此行的真實目的,伊藤博文到中國東北的“私人旅行”一早就被公開了。安重根獲知這個消息時,應該是如獲至寶。他終於等到了刺殺伊藤博文的機會。
安重根出身朝鮮名門順興安氏,字應七,得名於他胸腹上的七顆黑痣。安氏一族詩書傳家,祖上出現過不少儒生名士。朝鮮文化深受漢學影響,安重根自幼便打下了扎實的漢學功底。后來他在獄中完成的自傳《安應七歷史》和《東洋和平論》,都是用漢字寫成。
安重根的青年時代,朝鮮被日本逐步蠶食、奴役。目睹家國淪喪,安重根立下了“以尚武主義,挽回民弱,以扶國危”的志向,投身朝鮮救國運動。
彼時的朝鮮,已經改名為“大韓帝國”,在日本侵略之下國勢衰微。不甘屈辱的韓國愛國者掀起了風起雲涌的韓國獨立救國運動,但在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打壓下,屢屢受挫,大量的韓國人逃亡中國。年紀輕輕的安重根,在獨立運動中籍籍無名,更談不上什麼影響力。他滿腔愛國熱忱,嘗試了各種救國路徑,卻屢戰屢敗。
他曾到中國上海聯絡流亡韓人的領袖,四處碰壁﹔他曾創辦學校,試圖教育興國,毫無成效﹔他曾參加“國債報償”運動,變賣家產捐資,試圖贖回日本手中的關稅自主權,結果這項運動被日本定性為“反日”,遭到取締……
和平救國的道路走不通,安重根參加了武裝斗爭,投奔了在俄國海參崴地區活動的韓國義兵隊伍。他曾經被任命為參謀中將,帶著三百多人潛回韓國,與日軍作戰,被數十倍於己的日軍打得七零八落,隻剩幾人逃出了韓國。
越來越多的失敗幾乎讓安重根絕望。安重根所有的救國行動幾乎都是徒勞,韓國還是一步步被逼到了亡國滅種的懸崖邊上。
1909年1月,安重根來到俄國的下裡地區,把曾在義兵隊伍中共事的11位戰友聚集到了一起,組成了一個“斷指同盟”。
斷指,歷來是韓國仁人志士激烈的明志方式。12名韓國愛國者,用匕首將自己左手無名指的第一指節生生砍斷。他們將鮮血集中在一個碗中,然后安重根蘸著鮮血,在一面3米長、2米寬的太極旗上,用漢字寫下“大韓獨立”4個大字。
在安重根所著的《安應七歷史》中,除了這個慷慨激烈的結盟儀式,看不到這個“斷指同盟”有什麼綱領或目標。安重根之外的另外11人,在此后的韓國救國運動中也沒有留下什麼記錄。
隻有安重根,在儀式結束后明確了自己的目標:“諸位等著瞧吧,不出三年,我一定叫伊藤博文這老賊死在我的槍下。”
雖然安重根沒有說明怎樣實現這個目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正面對敵實力極不對等的條件下,安重根想要殺死伊藤博文的手段隻有一個——行刺。伊藤博文向來被韓國人視為日本侵略韓國的罪魁禍首,把他定為刺殺目標,既是民族仇恨的宣泄,更可以最大程度地造成政治影響。
定下“三年之約”,安重根馬上將自己的誓言付諸行動。
當時的伊藤博文正任韓國統監,在韓國當“太上皇”。就在1909年年初,伊藤博文“扈從”韓皇進行一場南至釜山、北達義州的“行幸”。安重根秘密潛回韓國尋找行刺的機會。但是因“器械未曾備齊,且又路途遙遠,衛兵也多”,而韓皇也在一行之中,為了避免誤傷,安重根沒能動手。
沒過多久,伊藤博文卸任韓國統監,返回了日本。且不說在日本刺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是安重根想去日本,也幾乎是無法成行的。
安重根行刺伊藤博文的計劃基本落空了。
歷史偏偏在這時候峰回路轉,伊藤博文剛回日本不久,又踏上了前往中國東北的“私人旅行”。這一行,正撞到了安重根的槍口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