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秋風斷藤——1909年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

本報記者 崔樂
2013年02月26日08:42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華傾聲

伊藤博文遇刺后,遺體運回日本,舉行了隆重的國葬。而對安重根,日本則千方百計地使其銷聲匿跡。安重根臨刑前留下遺言,要求把自己的遺骨埋在哈爾濱公園旁,等祖國恢復主權后返葬故國。但他的遺體處置權卻在日本手中。日本並沒有按照常理把他的遺體交給其親屬,而是將其埋在監獄后山,並消除了埋葬痕跡,具體地點至今成謎。

日本政府為了在對韓國政策上不受輿論攻訐,竭力淡化刺殺的政治色彩,將其定性為凶殺案,也據此宣判了安重根死刑。

而韓國當時的媒體都被日本人掌握,對於這件刺殺事件,隻能沉默以對。流亡海外的韓國人則把安重根視作為韓國獨立運動“帶來了一線曙光的英雄人物”。《大東共報》撰文指出,安重根刺殺伊藤是愛國者的報仇,是韓人反日斗爭的一大成功。

對這一事件反響最為熱烈的是中國。當時的中國報紙,無不連篇累牘地對刺殺事件進行報道,並將安重根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作類比。

而當時中國的大量知名人物,也為安重根留下了諸多贊謚筆墨,孫中山褒揚他“功拜三韓名萬國,生無百歲死千秋”,章太炎稱他為“亞洲第一義俠”,梁啟超為其作《秋風斷藤曲》……

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的事件同樣活躍在了中國的舞台之上。

1910年,中國現代話劇先驅任天知在上海組建了“進化團”,該劇團創作的《安重根刺伊藤》公演數月。

“五四”運動時期,南開中學排演話劇《安重根》,鄧穎超反串飾演了安重根,為這部話劇進行指導的正是周恩來,兩人當時剛剛相識。幾十年以后,已是共和國總理的周恩來還曾這樣評價:“中日甲午戰爭后,中韓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就是在20世紀初安重根在哈爾濱刺殺伊藤博文開始的。”

同樣是被欺凌宰割的弱國,中國人對安重根的褒獎,更多的是為了表達身處同一侵略者鐵蹄下的同仇敵愾之情。

而當時已經風雨飄搖的清政府,卻沒有對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事件作出明確的官方表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日本學界倒是流傳著伊藤博文死於日本人之手的說法。

劉秉虎告訴記者,目前這樣的說法隻停留在猜測、假說階段,沒有什麼証據有足夠的說服力。但是日本學者提出的一些疑問,確實也沒有好的解釋。比如在安重根案審判過程中,作為物証的子彈並不是從伊藤博文身上取出的,而是來自三位輕傷的日本官員中的一位。射向伊藤博文的致命一槍的子彈軌跡是自上而下的,不太可能出自從四五米外舉臂射擊的安重根。

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與伊藤博文被刺時日本國內的政治環境有關。在對韓國的處置態度上,伊藤博文屬於穩健派,主張將其作為殖民地,而激進派則直接要將韓國並入日本版圖。對政見不和者暗殺除掉,在那時的日本政壇司空見慣。揣測伊藤博文死於政敵之手的“陰謀論”也不能說是空穴來風。

不過,根據已經公開的資料,在伊藤博文遇刺之前、他剛剛卸任韓國統監之時,1909年7月26日,日本內閣會議已經做出“在適當時機合並韓國”的決定。

正如《民吁日報》的判斷,“今日韓人的飛此一彈”並不足以改變日本政策“進行之方針”。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韓國簽訂《日韓合並條約》。同年10月1日,日本統監府改為總督府,由此開始了對韓國長達36年的全面殖民統治。

此時,距離哈爾濱車站的那場刺殺,還不滿一年。

(責編:王新玲、孫琳)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