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會議是7月2日召開的,毛澤東先后提出19個問題請與會者討論。從毛澤東提出的問題分析他當時的思想狀態,似可以得出這樣幾點認識:第一,對形勢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在他看來,人民公社的體制和政策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鋼產等指標及基本建設規模長期居高不下的情況有了改變,整個經濟形勢很快就會擺脫混亂局面而出現根本好轉。所以他說,國內大形勢還好,有點壞。八大二次會議的方針要堅持。今年不會再搞高指標,不會刮“共產風”,所以比去年好,明年“五一”可以完全好轉。第二,出現混亂是因為不懂經濟建設的規律,“對於經濟建設我們還是小孩”(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9年2月2日。),所以毛澤東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讓大家讀書,尤其是讀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包括他自己在內。第三,又提出一些糾“左”的新措施。如綜合平衡問題,恢復初級市場,使生產小隊成為半核算單位問題等。第四,為了消除黨內的認識分歧,毛澤東想以強調黨內團結的口號來實現黨內的共識。
總之,在廬山會議的前期,毛澤東仍以全力糾“左”,一心想使黨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覺悟水平和當前群眾的迫切要求”(毛澤東:《黨內通信》(1959年3月17日),《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3頁。)。問題是“大躍進”運動該不該發動,人民公社該不該辦等,這些涉及指導思想的“左”的錯誤,毛澤東還沒有認識到。所以當廬山會議的一些意見超越了他的認識范圍時,便發生了反右的問題,使糾“左”戛然而止,接著就出現了人們不願意看到的嚴重后果,也使事后的毛澤東后悔不已。
綜上,從第一次鄭州會議到廬山會議前期,在9個月的時間裡,毛澤東走得很不容易,他時時刻刻都在密切關注形勢的發展,不斷地調整政策和生產指標,盡量使它們能夠符合實際,符合群眾的利益。而每一次政策和生產指標的調整,在事實上,都是在糾正著他自己的失誤。9個月的糾“左”,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在一些重要方面,剎住了“左”的思潮的泛濫,使經濟混亂的情況有所改變,這是應當肯定的。毛澤東艱難探索的目的,正如他自己在成都會議上所說,是為了“形成一條完整的我們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路線”(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的插話,1958年3月11日。)。
〔作者張素華,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北京 10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