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原標題:隱蔽戰線寫人生——於炳然
他早年在英國加入共產黨,回國后從事抗日救亡、統戰和情報工作﹔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張學良認定他是大才﹔蔣介石親授他一項重要使命﹔他與以高官相誘惑、以殺頭相逼迫的戴笠斗智﹔他深受周恩來的器重與關愛﹔他最早站出來批判陳伯達,而遭康生陷害﹔他成功密說衛立煌,加速了遼沈戰役的勝利……
他就是於炳然,在對敵斗爭隱蔽戰線上,演繹了一幅傳奇、壯麗的人生畫卷!
一、在歐洲,同張學良從論政到相知
於炳然,原名於斌,1903年生,黑龍江省望奎縣人。1917年7月,16歲的於炳然考入齊齊哈爾黑龍江省立第一中學。在校讀書期間,被推選為學聯主席,先后領導了反對軍閥吳俊陞和貪官耿之光的兩次學潮。
1923年,於炳然中學畢業后,被選送日本留學,恰逢東京大地震,在生死線上掙扎15天后,終於脫險歸國。1924年9月,他又考入國立北平法政大學。“五卅慘案”發生后,北京各大學為聲援上海學生的斗爭,舉行示威游行。於炳然是這次游行的組織者之一。1928年冬,日本侵略者要在東三省強修鐵路,北平各大學東北籍學生,聯合起來組織“東北旅平學生路權保持后援會”,掀起聲勢浩大的護路運動,於炳然是總指揮、請願總代表。
1930年夏,於炳然大學畢業。后來,黑龍江省招考公費留歐學生,於炳然在考試中一舉奪魁,於1931年4月動身赴英國,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學習,研究國際問題。九一八事變后,他苦苦求索救國之道,加入了英國共產黨中國語言組。不久,他被選為中語組書記,領導著“反帝大同盟”等多個進步組織,開展抗日救國活動。
1933年春,張學良出訪歐洲。5月,到達羅馬。於炳然給他寫了封信,提出三個問題:一、東北之失,你以為原因何在?二、你是否准備收復東北?三、如想收復,將採取何種方法與步驟?
一星期后,於炳然收到張學良的親筆回信。對方懇切地表示,願意就抗日救國問題共同探討。對第一個問題,張學良說是因為當時東北建設的飛速發展,深為日本人嫉恨,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侵佔東北。對第二個問題,張學良的答復是肯定的,並說“沒有比張氏父子更早就與日本人合作的了。日本人所以殺死我父親、奪取我的防地,正是因為我們不再與之合作。國仇家仇,誓死必報。”對第三個問題,他說:“待世界第二次大戰時,隻要我們站在日本對立一方,就一定會打垮日本……”最后說:“不久將去倫敦,願當面詳談。”
7月下旬,張學良到了倫敦,於炳然又寫了一封萬言長信,以中國共產黨的觀點闡述了抗日救國方略,並駁斥了“等待第二次世界大戰”之說。
兩天后,張學良托陳洪海約於炳然共進晚餐。這是一次朋友式的會面,同餐者隻有陳洪海和張學良的兩個兒子。餐后,張學良說:“明天我去北歐參觀丹麥、挪威與瑞典,返回倫敦,再約你詳談。”
張學良由北歐回來,即約於炳然面談。張學良圍繞抗日救國提出一連串問題,於炳然仿佛面對一個老朋友,滔滔宏論達四小時之久。張學良傾聽后,說:“我很想了解一下社會主義的情況﹔如果你願意,就作個准備,同我去莫斯科。”
十天后,張學良又約於炳然談話。他先說:“顏大使已有回電,蘇聯記了我1929年(指‘中東路事件’)的仇,不同意我前去。這次出國,最想看的是四個國家——德、意與蘇、土。蘇聯看不成,土耳其便不想看了。”又說:“據我了解,你確是個人才。但你的思想是左傾的。不過我並不怕你。你若願意在倫敦讀書,我幫助你學費。但我希望你去蘇聯讀書,去后與蘇聯朝野人士好好聯絡。將來我們抗日,如能得到蘇聯的支援,那要比你帶十萬大軍作戰的功勞還大。”
10月,張學良又約於炳然會面。幾次長談,於炳然一方面看到了兩人在政治觀點上的同異,另一方面,張學良真誠磊落的品格、深沉的愛國之忱,留給他極深的印象。
1934年8月,張學良來信,告訴於炳然,去蘇聯留學已辦成。於炳然把信寄給共產國際中國代表團,不久接到復信,同意他去莫斯科。
【更多精彩故事進入黨史頻道】
組圖:培育出四位中央委員的英雄母親葛健豪
楊得志晚年揭開大渡河勇士人數之謎
“膽大包天”韓先楚:從篾匠成為開國上將
【周刊】毛澤東反腐:"老虎"捉不到就是打了敗仗
胡耀邦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 解密組圖
【相冊】主政新疆20年:“打不倒”的王恩茂(組圖)
毛澤東一生中曾為哪位戰友抬棺下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