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鄧小平在莫斯科:一個革命者和未來改革者思想的形成

〔俄〕潘佐夫、斯皮恰克 著陳鶴 譯

2013年07月26日09: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與此同時,在莫斯科的馮玉祥也與聯共(布)領導人簽署了蘇方向其提供超過430萬盧布補充物資援助的協定。此外,他的軍事顧問團也加強了力量,派列寧格勒軍區第一步兵團團長米哈伊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桑古爾斯基(介紹給馮玉祥時用了別名:烏斯曼諾夫)為顧問團的軍政領導人。馮玉祥在莫斯科停留了三個多月(從1926年5月9日到8月16日)后回國,此時中國革命運動正如火如荼(參見《馮玉祥日記》第2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頁。)。8月17日,蔣介石重啟北伐——自長沙向武漢發起進攻。1926年10月10日,國民革命軍攻破武昌,意味著吳佩孚主力已被摧毀(參見《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172頁。)。

要知道,離國民黨取得對全國軍閥派系的最后勝利還很遙遠。1926年9月17日馮玉祥回國,即刻投入到為爭取祖國自由和獨立最后出路的斗爭中。他聲明,他的全部軍隊加入國民黨,並再次向莫斯科求援。這次莫斯科給他派來了補充顧問組(見 J.E.謝裡丹:《中國軍閥·馮玉祥履歷》,斯坦福,1966年,第203—209頁。)。

共產國際向馮玉祥全面地推薦了中山大學和東方大學的學生,從中選拔了20人,其中包括鄧小平,他還沒有完成2年的學業。北伐已進入決定階段,但共產國際執委會還是建議,“一些學生推遲回國,直到完成本科學業”(《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文件集》第2卷,第449頁。)。

1927年1月12日(《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上)記載為1926年底——譯者注),鄧小平從中山大學退學,同日啟程回國。他經過南西伯利亞、蒙古到達早在1926年11月被馮玉祥佔領的西安。

鄧小平的一年旅蘇經歷也隨之結束。中山大學黨委在總結鑒定中寫到:“非常積極且精力充沛。一名優秀的黨務工作者,沉著守紀,學業名列前茅。訓練有素。”(參見《鄧小平自述》,第28頁。)第七學習小組全體會議做出的關於鄧小平由聯共(布)候補黨員轉為正式黨員的決議被取消(參見鄧希賢(多佐羅夫)個人檔案,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全宗495,目錄225,卷宗1629,第9頁。):鄧小平回到中國,在那兒重新成為正式的中共黨員。

前面等待這位富有才干的年輕共產黨員的是中國革命,在風起雲涌的革命進程中他和他的同志們取得了政權。而在更遠的未來,屬於他的是中國社會主義偉大改革家的榮耀。

鄧小平在蘇聯的一年,並沒有白白度過。在這期間,鄧小平看到、讀到和學到的一切都影響著鄧小平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形成。

(本文譯自俄羅斯《遠東問題》雜志,2011年第4期)

〔作者亞歷山大·瓦季莫維奇·潘佐夫,國會大學(美國)教授﹔達利婭·亞歷山大洛夫娜·斯皮恰克,女,國家大學(俄羅斯)高等經濟學校副教授。譯者陳鶴,女,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北京100080〕

(責編:張湘憶、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