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營救
28日清晨,吳漪曼和堂兄一早就來到基隆港,准備迎接太平輪載著她的父親吳伯超回家。
“岸邊等船的人並不多,原來他們都知道這艘船出事了。”吳漪曼回憶起那個早上,心如刀絞。
他們趕到台北中聯企業公司了解狀況,那裡已經擠滿了一群心急如焚的家屬,到了那裡大家才得知,太平輪與建元輪互撞沉沒於舟山群島冰冷的海水裡,1000多名旅客,生死未卜。
太平輪沉沒時正值春節,所有報社放假,“當時所有的消息都是聽說。”吳漪曼后來回憶道。
一直到那年2月1日,大年初四,人們才從報紙上得知太平輪沉沒以及死難人數的大致消息。
沉船災難發生后,太平輪受難者家屬代表一共十人趕赴上海,招商局也派出海川輪加入搜救行列,船上有打撈夫14名以及5名受難者家屬。
太平輪沉船的確切地點,在北緯30度25分、東經122度的白節山附近。據當時江海關海務科公告,建元輪沉沒於白節山及半洋山之間,太平輪則沉沒於白節山燈塔之東南方,約4海裡半。
事隔一周,罹難者家屬仍懷抱幻想,希望自己的親人能夠被附近的漁民救起來。
兩船相撞的緯度,屬於嵊泗海域。張典婉在寫書時曾找到住在嵊泗的一對夫婦,他們從小跟著家人、祖父在白節山守燈塔。太平輪沉沒的那一夜,他們聽到海面上兩次傳來巨響,島上的大人們都跑到岸邊去了。
生長在舟山群島岱山縣的姜思章,當年13歲。依舟山人的習俗,出門在外的人,都會在小年夜前回家准備過年。可是這年,他家的漁船遲遲未歸。
“家人正擔心時,漁船於除夕時返回,父親進門后說,在返航途中,見海面漂浮貨物、木材和落海之人,他和船員們合力救起數人,因為天氣寒冷,船上又沒有多余的棉衣,隻能將救起的人脫光衣服,鑽進船員的棉被中保暖,將船趕快駛到一個島上,交給當地相關單位,然后才返航回家。”姜思章對那天晚上的事情記憶猶新。
在長途島居住的陳遠寬,沉船發生時也隻有十五六歲,他記得那天晚上,父親和村民一起把一名尚有氣息的女子抬到家裡。
大家忙著替她包裹取暖,起火為她暖身,希望能夠把她救過來。
陳遠寬記得,那個女人頭發卷卷的,穿旗袍、高跟鞋,身上還有証件,寫著“張桂英”的名字。
但是因為身體太虛弱,在陳家沒有幾天,這個女子過世了。
陳遠寬的父親將她與另外一名死者面向大海埋葬,立了兩座墳。
遺憾的是,張桂英的名字並不在旅客名單中,無從查找她親人的消息。
按照當時官方的說法,被救起的生還者有38名,其中太平輪旅客28人,船上職工6人,建元輪上有2人。根據當年2月2日《台灣新生報》和2月3日《中華時報》的報道,除了被軍艦搭救的人員外,還有3名旅客脫險,因此,可以推測當時有近40人在這次海難中生還。
這個數字只是估計,少數被舟山群島的漁民們救起並活下來的幸運者,有的並不在船客名單上,漁民們也沒顧上去問他們的姓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