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太平輪悲歌——64年前震驚海峽兩岸的沉船事件

2013年10月08日08:3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太平輪悲歌

遲來告別

張典婉的母親,曾經乘坐太平輪來到台灣。

《太平輪一九四九》的出版,喚醒了太多有關太平輪的記憶,張典婉在書中說:

仿若一場沒有散場的電影,不停地在時光玻璃中翻攪涌現。

大部分的罹難者家屬已經由青絲變為白發,他們不知能否有機會,到舟山群島失事現場,為當年喪生在這裡的親人,舉辦一場遲來的祭奠。

為了這個遲來的告別,張典婉在2010年春天接連拜訪了海基會和海協會,得到了他們的協助,海祭定調為“離散的記憶,團圓的拼圖”。

當海祭的消息發布以后,許多罹難者的后人聯系到張典婉,希望能夠參加祭奠。

正因如此,張典婉才得以了解,這些罹難者的家屬,曾經經歷過怎樣的人生蛻變。

當時已90歲的葉倫明,在聽到家人說有海祭活動時說:“我也要去,這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他的侄女葉秀華說,被澳洲軍艦救起來以后,葉倫明回到了上海的家裡。

死裡逃生后,他從此與在台灣的妻子失去聯系幾十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去香港定居后,才聯系到台灣的家人,得知妻子在太平輪出事后早已改嫁他人。

“他覺得很傷心,竟孤老一生。”葉秀華提起伯父傷心的往事,紅了眼眶。

被太平輪的沉沒改變了人生命運的,又何止葉倫明一人。

刑事鑒識專家李昌鈺就曾說,“如果不是太平輪事件,父親過世,我后來不會去念警校,也不會走上刑事鑒識這條路,也許就與父親一樣選擇當一名商人吧。”

父親李浩民在太平輪上遇難時,李昌鈺才不到10歲。隨著父親的離世,他優越的生活就此結束,最后因為警校免學費而選擇從警之路。

一直在台北居住的王兆蘭,是官方公布的38名幸存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目前在世的兩名幸存者之一。

獲救之后,王兆蘭的父親把她接回了台北,但是沒有人知道她經歷過什麼,一直到她聽到海祭的消息,才撥通了張典婉的電話。

當年任國防部少校參謀的葛克,他的台灣之行本來是要趕在新年前把妻子家小帶到台灣,結果這趟旅程成了家人的不歸路,隻有他幸存下來。

海上被救后,他遇到了同樣在太平輪上失去親人的袁家姞,在太平輪遇難后第二年,他們結婚生子。袁家姞在太平輪上失去的是父親袁家藝——袁世凱之孫。

幾乎每一個經過太平輪海難的家庭,都有一個心酸的故事。

2010年5月25日清晨6時,到達海祭現場的太平輪罹難家屬們集合上船,船頭挂起了太平輪紀念協會的布幡。

船停在太平輪失事的那片海面上,時間仿佛靜止了。

60年前在這裡失去親人的家屬們,每個人手裡握著一束白菊花,默默地凝望著大海。

念完祭文,幾個在海難中失去了父親的寧波老鄉,一起向著大海的方向跪下,磕了三個響頭。

在海難中失去母親的黃似蘭,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為所有的受難者折了一千隻紙鶴。大家把手中的白菊花一瓣瓣撒向大海,把大大小小的千紙鶴放入大海。

當船行駛到當年38名生還者被救起的海域,船上所有的人,一人拿著一朵紅玫瑰,送給曾在這裡死裡逃生的葉倫明和王兆蘭,每個人給了他們一個深深的擁抱。

60年前,這裡哭聲連天,浮尸遍海﹔60年后,這裡陽光照耀,祥和安寧。

來自兩岸的太平輪罹難者家屬們,同站在這艘海祭船上,為了祭奠故去的親人,更為了祝福美好的未來。

就如張典婉在書中所寫的一段話:

回首六十年前,來不及到達台灣、葬身海底的魂魄,早已隨著巨浪舞動向天﹔洶涌潮水,將陳年往事滾向遠方。天,望不見盡頭﹔海,看不見彼岸。所有的幽怨,化為沉香,期待著下一輪太平盛世。

太平輪沉沒64年后,祈願太平。

感謝張典婉女士對本文採寫的幫助,文中部分資料源於她所著《太平輪一九四九》。本版照片部分由劉蓉林提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