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博士誕生記

2013年10月22日08:2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中國博士誕生記

  波折考研路

  國家恢復高考和研究生招生的文件在1977年10月正式下發,這時,早已經過了傳統的夏季高考時間,但是整個國家對知識的渴望已經迫不及待。

  當年冬天,中國關閉了11年的高考閘門終於再次開啟。570萬名考生如過江之鯽般涌向考場。這是共和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77級大學生實際上是1978年春季走入的大學校門。

  而選拔更高端人才的研究生招生,在1977年讓位於高考,一直到轉年的5月才開考。

  因為年齡超限而不能報考研究生的馬中騏,恰恰因為這次研究生考試的“拖后”而得到了機會。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從而澄清了長期束縛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理論是非問題,打開了“文化大革命”以來長期禁錮知識分子的桎梏。

  科學的春天到來了。

  也正是在那次全國科技大會上,馬中騏等一批超齡研究生迎來了他們的春天。胡寧等一批老學部委員,向國家提交了一個提案,提出1964年與1965年入學的研究生有一批人才,他們在“文革”時尚未完成學業,恢復研究生把他們排除在外實在可惜,希望能放寬年齡限制。

  提案交上去,胡寧等學界泰斗們並沒有馬上得到回復,但是研究生招生年齡限制的口子,卻很快如他們所願地打開了。

  時間到了1978年的4月份,距離研究生報考的最后期限僅剩幾天時,馬中騏在電影廣告欄裡看到一個通知:研究生報考年齡放寬到40歲,64級、65級研究生不受年齡限制。

  “當時的這一政策真是解放了不少人才。”馬中騏感慨。

  1978年5月5日,他和另外63500名考生同一時間走進不同的考場,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

  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包括,政治、外語、基礎課和專業課。“文革”十年,中國高等教育幾乎是斷檔的十年,這些科目的難度比以后的研究生考試要相對容易,亦如此前幾個月的高考。但對當時一些考生來說,這樣的考試已經難上加難。

  10年間,他們的手上,過早被鐮刀和工廠的機器打滿了老繭,考卷對他們已經非常陌生。參加1977年高考的考生中,很多人甚至連真正的初中教育都沒有完成,經過一兩個月的突擊自學就進了高考的考場。而對於滿身瘡痍的中國來說,也別無他途,隻能降格以求,以便盡快培養出一批自己的大學生。同在1978年入學的77級和78級大學生共有40.1萬多名,只是參考人數的1/29,與今日中國大學超過70%的錄取比例相比,真有雲泥之別。

  能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978年參加研究生考試的學子中,馬中騏說自己是“幸運”的。十年的助教生涯,雖然沒有得到任何提拔晉升,但他始終沒有離開物理教科書。基礎課、專業課的考試內容,並沒有超出他的授課內容,對他來講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胡寧先生當年在北大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各設了兩個研究生名額,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位置幾乎就是為馬中騏量身定制。而他的成績也足以傲視同級,當之無愧。

  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中科院成為1978年研究生招生的“大戶”。原中科院教育局研究生處處長郁曉民回憶,中科院招收研究生比教育部所屬高校的准備要早,因為中科院選取的都是高端人才,不涉及高考。1978年,中科院就成立了研究生院,第一期招生2400人,佔到了當年中國研究生總數的近五分之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