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博士誕生記

2013年10月22日08:2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中國博士誕生記

  “黃金陣容”

  誰能成為中國授予的第一位博士呢?

  於秀源本來有機會創造這個“第一”。他的導師是著名數學家潘承洞院士,科研方向是解析數論。在他的畢業論文上,著名數學家王元院士做了這樣的批語:“此人論文水平達到博士研究生水平”。

  可是,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可以授予他的博士學位。因為成績優秀,於秀源在1980年就提前研究生畢業了,中國的學位制度還在草擬之中。

  直到學位制度出台,山東大學向教育部請示,希望於秀源能作為首批博士參加學位授予大會。於秀源記得,為了他的博士學位,學校研究生處處長專程帶他到北京。處長告訴他,為了証明他的實力,學校將建議有關部門組織專家檢驗他的水平,還可能組織考試。

  最后,考試並沒有進行,於秀源也沒有再進行形式上的博士論文答辯,潘承洞和王元兩位中國頂尖數學家的評價足以証明於秀源的學術水平。1983年5月27日,在研究生畢業三年后,於秀源被正式授予博士學位。

  這批博士,擁有一個現在看來很“奢侈”的培養陣容,他們的導師幾乎都是院士及各領域內的頂尖學者。如果一一列舉出首批博士學業的授業恩師,那將是一長串令人高山仰止的泰斗級學者名單。后輩博士們對這樣堪稱“黃金陣容”的超豪華團隊,恐怕隻有艷羨的份兒了。

  馬中騏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學位証書編號為10001,老學部委員、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胡寧是他的導師,錢三強簽發了他的博士學位証書。

  “文革”十年中,馬中騏在蘭州大學擔任助教。相對於很多同級研究生在科研上的十年“撂荒”,馬中騏說自己應該慶幸,他從未離開自己的專業。

  研究生第一年的課程主要是基礎課,除了英語和數學,他的專業課水平足以給同級研究生上課了。胡寧特批馬中騏不用上專業課,直接開始搞科研。

  胡寧一直想用實踐証明中國完全有能力培養自己的博士。馬中騏說,他讀研究生時,李政道從中科院研究生院招了一批學生去國外學習,胡寧堅決不同意馬中騏去,理由是:“馬中騏是我自己培養的研究生,水平足夠博士的,沒必要到國外再培養一遍。”

  “博士在科學上應該有所創造,博士論文應該達到世界上比較高的水平,當時我就是按照這個標准來要求學生的。”首批博士之一洪家興的導師、中科院院士谷超豪曾經說。

  洪家興現在已經是中科院院士了。從做谷超豪的學生到畢業后留在復旦做了導師的同事,共處的幾十年,洪家興發現導師就是這樣做的:自己開拓了一個方向,交給研究生去做,然后再去開拓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谷超豪最早研究微分幾何,由於國家需要,轉向與高速飛行器設計有關的數學問題﹔當他在超音速繞流等方面取得開創性進展后,就把這些研究交給了李大潛,自己一頭扎進混合型方程組的研究﹔在已經有突破性成果后,又把這個領域交給洪家興,自己轉向規范場理論。關於他在規范場領域的研究,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贊嘆過:“谷先生是站在高山上,看到了全局的人。”

  當時的導師們絲毫沒有門戶之見,每位博士的成果凝聚的不只是一位導師的心血,而是多名專家在培育。

  洪家興說,當時除了谷超豪,復旦大學的李大潛、陳恕行等數學家也給自己很多指導。而他的導師谷超豪,也給了馬中騏學術上的指導。馬中騏的博士論文題目,用到了谷超豪創造的一種研究方法,為此,他兩次前往上海向谷超豪請教。

  “超豪華陣容答辯委員會”是首批博士的共同經歷。馬中騏的論文答辯委員會由7位物理學界的頂級專家組成,其中中科院院士就有五位,“兩彈元勛”彭桓武,以及胡寧、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等。

  和馬中騏一樣,李尚志也沒有真正上過博士研究生的課程。他的博士論文原本是為碩士畢業准備的。他做出了導師曾肯成布置的一個題目,又用這個題目的方法,做出了北京大學段學復教授從美國帶回來的一些代數學的猜想,取得很大突破。

  “曾老師得知后非常興奮,把我的成果告訴兩個人。一個是丁石蓀,另一個是萬哲先,中科院院士。兩位先生看了之后說,如果這個東西沒有錯的話,那就不應該只是研究生畢業,應該是達到博士生水平了。”李尚志回憶說。

  李尚志的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由中國群表示論的奠基人段學復擔任,中科院萬哲先、北京大學丁石蓀、華東師大曹錫華等教授任委員。“在那之后,代數界再也沒有博士的答辯委員會能聚集分量如此重的一批專家。”

  為了給李尚志爭取博士論文答辯的機會,曾肯成用盡了關系,“跑破了鞋子”,請丁石蓀參加答辯會時,曾肯成要李尚志告訴丁石蓀:“如果他不去,我就拿根繩子到丁家門口吊死。”

  李尚志到了丁石蓀家裡,哪敢這樣說,但丁石蓀還是答應了。李尚志出門時,才將導師的話說給丁石蓀。丁石蓀哈哈大笑。

  從1982年2月第一個進行博士論文答辯的馬中騏之后,到1983年4月,一萬余名78級研究生中,層層遴選出了18位博士。

  1983年5月27日,中國以自己的最高禮遇,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自主培養博士頒發証書。

  當時有國家領導人問博士生導師之一、復旦大學谷超豪教授:我們國家培養的博士,和國際上的水平比起來怎麼樣?

  谷超豪篤定地回答:可以達到國際水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