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博士誕生記

2013年10月22日08:2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中國博士誕生記

  學位制出爐

  “78級研究生”入學時,沒有人奢望自己能得到碩士、博士的頭銜,這樣的名詞,對當時中國的大多數人來說甚至是陌生的。

  馬中騏告訴記者,雖然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博士”這個詞,也知道它代表的榮譽,但“博士”並不在中國的教育評價體系內,他也就從未想過自己能成為博士。“那時我們在意的也不是能不能獲得什麼學位或者稱號,能夠堂堂正正地搞科研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學位制度,研究生就是最高學歷,很少有人明確學歷和學位的區別和意義。

  按照現代教育學概念的區分,研究生屬於學歷,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知識訓練的學習經歷﹔而博士、碩士、學士是學位,標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者程度和學術水平達到規定標准的學術稱號。

  一個是學習的經歷,一個是學術的水平,兩者有著本質區別,但在中國卻被籠統地歸於“研究生”。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已經培養出了於敏、周光召等具有博士水平的研究生。於敏和周光召都在科研領域做出了卓越成就,是我國“兩彈一星”的元勛。周光召后來獲得過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卻始終不是中國的博士。

  現代學位制度在上世紀30年代進入中國。1935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曾仿效英美等國的學位體制,頒布了“學位授予法”,但適逢亂世,國家民族危亡之際,這項制度最終沒有得到認真施行,中國也就一直沒有自己培養授予的博士。

  新中國成立后,教育界、科學界曾經兩次嘗試建立學位制度。

  一次是1954年,國務院組織了由林楓、范長江、薛暮橋等13人組成的委員會,開始擬定學位制度。1957年,學位制度草案剛剛完成,卻趕上了“反右”運動,學位制度胎死腹中。

  第二次是196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科委主任的聶榮臻元帥,領銜起草學位條例。這次的學位條例草案未及完成,又趕上了“文革”。在“階級斗爭為綱”的統領下,學位被視作資產階級法權范疇,學位條例再次被擱置。

  直到1979年,中國再一次開始醞釀建立學位制度,已經入學一年的“78級研究生”,有了成為碩士、博士的機會。

  吳本廈是《學位條例》的起草人之一,據他回憶,建立學位制的提議由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喬木提出,鄧小平馬上在他的報告上作了批示。剛剛擔任教育部部長的蔣南翔,接受的第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起草《學位條例》。

  “當時小平同志的指示基本是三條,一是一定要搞成學位制度,二是建立學位制度要快,十年磨一劍不行,三是搞什麼樣的學位,要結合本國的國情。”吳本廈回憶。

  這次學位制度的建立的確如鄧小平所要求的,“速度快”,《學位條例》從起草到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僅用了11個月時間,但這樣的效率並不意味著過程一帆風順。

  1979年10月,當時國家科委一位副主任給方毅、胡喬木寫信:“關於建立學位制度問題,我認為本來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事情,因為20世紀60年代制定的文件隻要稍作修改就可以報中央,可是這個工作交到教育部的某個機構之后,將近1年之久(其實隻有7個月),至今還處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之中。”

  以第二次學位條例草案為基礎制定學位制度在當時頗有支持者,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制定學位制度的方向之爭:套用前蘇聯的學位制度,還是建立一套接軌世界的學位制度。

  “文革”之前我國草擬的兩版學位制度,都是以前蘇聯學位制度為藍本,而這個藍本頗為“自成體系”,與國際通行的學位制度不大協調。比如,前蘇聯設立了“副博士”這樣另類的學位,而博士學位不是通過研究生教育獲得,要靠科研工作者長年的科研成果去爭取,能得到博士學位時經常要等到五六十歲年紀。

  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顯然更注重與國際社會的接軌。蔣南翔為此給鄧小平打了報告,解釋了此前學位條例草案的不適用理由:前蘇聯的博士學位,需要科研工作者“皓首窮經”,對我國“快出人才,特別是從青年人中發現和使用優秀人才是很不利的”。他還特別提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制定一個各國相互承認學歷、文憑、學位的國際公約。

  在經過調查走訪全國各地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與老專家、老學者進行無數次交流、座談后,學位起草小組向國務院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草案)》,並交由人大常委會審議。

  1980年2月12日,《學位條例》經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並於1981年1月1日開始實施。當時,作為《學位條例》母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還沒有出台,《學位條例》也成了共和國的第一項教育立法。

  依照《學位條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也隨之成立,負責《學位條例》的貫徹和實施。直到今天,學位委員會仍然是領導全國學位工作的主要機構,負責《學位條例》的修改和實施,以及授予單位和學科的審批等重要工作。

  為了實施好《學位條例》,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地組織了由四五百人組成的龐大的學科評議組,評議首批學位授予單位。評議范圍涉及到了50多個大學科,而評議組成員都是由該學科最有學術造詣的老專家組成。為了保証博士點資質審核的高質量高要求,起初的通過率隻有1/3。不少知名大學甚至被“剃了光頭”,申報的四五個學科竟無一通過。

  1981年11月,國務院批准了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學科、專業的名單。

  按照正常的教學進度,1981年,新中國的首批碩士產生了。這本來也是個值得關注的標志性事件,但首批碩士的風光全被首批博士“搶”去了——即便首批博士還沒有產生,但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等8個授予博士學位的試點,已經讓人們滿懷期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