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博士中唯一的女博士徐功巧和導師鄒承魯院士。
2010年,《學位條例》實施30周年時,首批博士聚會。他們按照1983年授予學位合影時的位置又拍了一張合影,這一次增加了當年缺席儀式馮玉琳(后排左一)。
馬中騏在進行博士論文答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博士論文答辯。
中國第一號博士學位証書
首批博士在學位授予儀式后的合影
博士,在中國古代曾被用於學官名,也曾用於稱呼茶坊伙計——“茶博士”。在現代漢語中,博士則是人類教育體系金字塔尖的王冠,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一級學位。那頂博士帽,讓無數學子、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
博士作為學位已有幾個世紀,而直到30年前,中國才有了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博士。
1977年,中國恢復了高考,次年,恢復了研究生招生。被耽誤了10年之久的一大批青年,從廠礦、田間重新回到校園,就是在他們中間,誕生了新中國的首批18位博士。
中國博士的第一次學位授予儀式,沒有西方舶來的博士服和博士帽,卻有著中國特色的隆重——儀式在雄偉庄嚴的人民大會堂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向他們頒發了學位証書。
雖然當時很多人並不清楚“博士”為何物,但首批博士學位的授予,卻成為一個歷史性事件,記錄著重新建立起來的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與期待。
博士“十八羅漢”
1983年5月27日,北京,又一個姹紫嫣紅的初夏。坐落在天安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熱鬧非凡。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走進這裡的既不是來訪的外國首腦,也不是共商國是的人大代表。
這一天,在這座宏偉建筑物裡濟濟一堂的是當時全中國最有學問的群體——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博士。
這18個名字注定要載入史冊:馬中騏、謝惠民、黃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東、趙林城、李尚志、范洪義、單墫、蘇淳、洪家興、李紹寬、張蔭南、馮玉琳、童裕孫、王建磐、於秀源。
中國自己培養的這18名“土博士”中,有6名來自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6名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4名來自復旦大學,另外兩名分別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和山東大學。除了唯一的工學博士馮玉琳當時在美國讀書沒有到場外,其余17名博士和他們的老師、校長們,以及一批碩士參加了這次大會。
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寓所內,首批博士之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教授馬中騏指著書房裡的一張照片對記者說:“后排最中間的那個就是我。”照片上題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博士、導師和碩士代表”一行字,成為1983年5月27日的歷史定格。
照片上,博士們並沒有穿著統一的學位服。因為意義重大,當時博士應該穿什麼衣服參加學位授予儀式,也引起了爭論,焦點在於要不要像國外一樣採用學位服。
那時候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還不大接受西方的衣著方式,人們的服裝以中山裝、白襯衫為主,色調集中於黑、白、藍、灰。像博士服、博士帽這樣的特定服裝很少為人所知,很多人覺得那像是宗教服裝,很怪異。
因為沒有定論,最后國家決定,首批博士不配備學位服,而是按照大型會議的慣例,每個人發200元置裝費,讓博士們自己決定著裝。
第一次博士學位授予儀式上,隻有王建磐一個人穿了西裝,但根本不會打領帶,隻好向導師求助。馬中騏則回憶說:“我當時也沒請示什麼人,只是覺得中國的第一批博士穿洋裝不太好,‘文革’時大家不都穿軍便裝嘛,我就去買了一套新的軍便裝,藍色的確良卡其的。”
首批博士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尚志,至今還保留著大會的入場券,粉色的票面上印著他的座位號。那天一位老先生走到他面前問:“你是哪個學校的?”李尚志說:“我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老先生說了句“中科大確實培養了一批人才”,就走開了。
旁邊有人興奮地小聲嘀咕:“錢老!”李尚志這才知道,問他話的,竟然是中國科學界泰斗級人物、“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
下午3時,學位授予儀式開始,當他們從中央領導人手中接過紫紅色封面、印有金色國徽的博士學位証書時,新中國首批博士誕生了。這18名博士,后來被人戲稱為“十八羅漢”。
這樣高規格的學位典禮,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一次。國務院學位辦公室原主任、原國家教委研究生司司長吳本廈曾撰文回憶說,舉行這個儀式的目的是要選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北京集中舉行授予儀式,也是為了擴大在國內外的影響。
首批博士之一、復旦大學教授張蔭南把1983年5月27日稱為“國家學位的‘開國大典’”。
“這是國家的根本大業,雖然當時的培養條件並不是很充分,但百廢待舉,人才青黃不接,急需自己培養人才。可以說,國家走出了大膽的一步,有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第三步……”
“比夢都美好。”李尚志這樣形容自己博士學位的獲得。他甚至覺得那一天美好得不太真實,怕酣夢醒來,自己仍然躺在大巴山的小屋之中,桌上擺著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學習材料。
1970年,李尚志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回到四川萬源縣,在公社小學和農村工作隊一呆就是8年。“文革”之中,有關知識分子的政策,幾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批判、批斗。小學教師身份的李尚志對此已經“習慣”了。
但是,從1977年開始,好消息一個接一個來了。
![]() |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