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中指導地位的確立,是無產階級領導權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或必然延伸。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馬克思主義認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成功后,必須清除奴化的、封建的、買辦的文化,建設“反映社會主義的政治和經濟的”文化 。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提出:“在我們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裡,無論在黨內還是在思想界、文藝界,主要的和佔統治地位的必須力爭是香花,是馬克思主義”。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採取了三方面的措施在文化領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首先,組織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在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中提倡和鼓勵學習馬列主義,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史、新民主主義論。為配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宣傳和普及,除了組織編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著作,因為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共中央決定出版《毛澤東選集》,於1950年5月成立《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毛澤東親自審定收錄的文章,並為某些文章寫了題解和注釋。他特別注意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大眾化宣傳,在《人民日報》和《學習》、《新建設》雜志組織刊登大量的理論普及文章,解讀馬克思主義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人民日報》重新發表毛澤東的“兩論”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李達編寫了解說,毛澤東對李達深入淺出的解說非常贊賞,於1951年3月27日寫信贊揚:“這個《解說》很好,對於用通俗的言語宣傳唯物論有很大的作用。”並指出:“關於辯証唯物論的通俗宣傳,過去做得太少,而這是廣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學生的迫切需要”。 毛澤東以中國人熟悉的知識和人民的新實踐闡釋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著作的中國特點、中國作風、中國氣派,更易於為中國人所理解和接受,所以,許多人都是通過讀毛澤東著作開始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
其次,指導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在舊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不是受著封建思想的束縛,就是受著帝國主義奴化思想的侵蝕”。 一方面,中國有著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封建思想的源遠流長﹔另一方面,由於近代以來,英、美等國家以教會為工具,在中國舉辦文化教育事業,西方長期以來“孜孜不倦”的文化滲透,加上大多數高級知識分子具有留學背景,許多知識分子存在著嚴重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意識形態領域呈現思想多元化,價值觀念混亂,必須教育這些知識分子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隻有對“擔負起教育別人的角色” 的文化創造和傳播主體的知識分子進行價值觀、世界觀的更新和改造,進行一場意識形態革命,才能確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構建無產階級的話語權。1951年10月,毛澤東在政協一屆三次全會上指出,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國在各方面徹底實現民主改革和逐步實行工業化的重要條件之一”。 知識分子要“向工人學習,向農民學習……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他們就有一個先受教育的任務”。 思想改造運動從教育界開始,隨后推進到文藝界、學術界和整個知識界。毛澤東還專門為文藝界的改造做出批示,要求各級從事文學藝術工作的負責同志高度重視,通過整頓使文化工作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再次,領導對錯誤的文化思想的批判。電影《武訓傳》的錯誤歷史觀是毛澤東批判的第一個靶子。這是對當時普遍存在的非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傾向的批判。之后相繼開展對梁漱溟思想的批判、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觀點的批判引申出來的對胡適派思想的批判、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對五四以來的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激進的小資產階級文化思潮進行清算。盡管毛澤東作為政治領袖直接干預文藝討論不太妥當,容易混淆文化、思想問題與政治問題的界線,但新中國文化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確立新的文化評價標准,用馬克思主義佔領整個文化思想陣地,以樹立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歷史觀、哲學觀和文化觀,這普遍涉及到知識分子和文化人的世界觀和階級立場,極大地影響了哲學、歷史、文藝、教育等知識界、文化界的各個領域。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經階段。所謂“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正是在毛澤東等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努力下,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世界觀,作為分析社會的方法論,在文化領域得到迅速普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與理念,得到知識分子普遍的認同。馬克思主義作為文化領域的唯一指導思想地位開始確立,新的文化范式初步奠定。
![]() | ![]() |
相關專題 |
· 毛澤東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