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歐陽雪梅:毛澤東與新中國的文化建設

2013年10月24日15: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四、提出了 “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的基本原則

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文化如何處理與既有文化即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系,是新中國文化建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本位文化”論與“全盤西化”論一直爭論不休。毛澤東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原則,終結了這個長期困擾知識分子的文化論爭。

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曾處於領先地位,民族文化是幾千年的積澱。毛澤東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堅持文化發展的繼承性,充分肯定本民族文化遺產的歷史地位和存在的價值,他主張“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認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強調:“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但是,毛澤東決不是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傳統文化的整個體系是封建性質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是舊制度的維護者,不可能用來做變更舊制度、舊秩序的救世良方。“我們應當善於進行分析,應當批判地利用封建主義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利用。” 對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雜揉,民主性與封建性並存的狀況,毛澤東做了大量的選擇、分析、批判、改造工作,徹底摒棄那些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舊意識、剝削階級舊觀念,而對於具體的歷史文化遺產,則主張批判地繼承,充分吸收豐富的文化傳統資源作新文化建設的養料。如對待古代哲學的知行關系問題,毛澤東批判了其中知在行先和知行均出於心的唯心主義成分,繼承了行重於知、知行互相依賴等有價值的成果,用馬列主義唯物論進行改造,發展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不斷前進的辯証唯物論知行統一觀。毛澤東正是從古為今用意義上提出:“中國古典著作多得很,現在是分門別類地在整理,用現代科學觀點逐步整理出來,重新出版。”

對於西方文化,毛澤東主張“洋為中用”。他在民族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矛盾與沖突中,既反對“文化本體論”和“食古不化”、厚古薄今的錯誤主張,同時,又反對全盤西化論。他指出:“對於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盲目搬用的方針也是錯誤的,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 為建設新中國的文化,毛澤東大力提倡吸收外國文化成果中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在冷戰的國際大環境下,毛澤東心目中的外國,主要是指蘇聯。他列舉了中國唐代和近代兩次向外國學習先進經驗和先進文化的高潮,說明向外國學習是如何有利於中國社會的進步。“一切我們用得著的,統統應該虛心地學習。對於那些在這個問題上因不了解而產生抵觸情緒的人,應該說服他們。就是說,應該在全國掀起一個學習蘇聯的高潮,來建設我們的國家。” 在1956年開始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后,毛澤東進一步擴大了學習范圍。他在《論十大關系》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 這也是對中國向蘇聯學習的熱潮中“人家的短處也去學”的反思。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先進的,具體的文化形態上,“資產階級在近代文化、近代技術這些方面,比其他階級要高”。 中國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裡改變落后面貌,不大膽地拿來是不行的,這就是“洋為中用”。

繼承、借鑒是為了創新。毛澤東認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個“用”不是簡單照搬,不能替代自己的創造。對於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是“推陳出新”,即繼承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東西,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予以改造並用新的實踐經驗重新詮釋,或注入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實現文化創新﹔對於外國文化,要把外國的好東西都學到,“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己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學外國織帽子的方法,要織中國的帽子。” “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並決定什麼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裡生長起來”, 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這就是在對比和交流中揚長避短、吸收其長處,從而完善自身,以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與科學化﹔批判地繼承民族傳統文化和批判地吸收外來文化這兩個方面融合在創造中國新文化的同一個過程中,彰顯其在社會主義文化建構中的意義,這就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五四以來涉及中國文化現代化發展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僵局,開拓民族文化前進的道路,解決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養料。新中國的文化不是“自閉於幽谷”的舊文化,而是在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全部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豐厚底蘊和廣泛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資源基礎上,開放的、創新的、又具有明顯中國特征的新文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