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歐陽雪梅:毛澤東與新中國的文化建設

2013年10月24日15: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推動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非常重視新中國的文化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深刻闡述了新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領導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奠定了黨在文化領域的領導權﹔明確了文化為人民大眾的發展方向,把“人民”二字寫在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旗幟上﹔提出了“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的基本原則,終結了近代以來關於古今中外文化關系的論爭,開拓了民族文化前進的道路﹔制定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發展方針,繁榮文化藝術、發展科學技術,開辟了新中國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局面,開創了中華文化發展前所未有的嶄新時代,奠定了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一、明確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地位

毛澤東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原理,肯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新社會的創造與新文化的創造的一致性。1940年1月,他在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全面勾畫新中國的藍圖時指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 毛澤東將“新文化”與新政治、新經濟並列,把文化建設作為“新社會、新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強調了文化的重要地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充滿激情地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 人民革命的勝利和人民政權的建立,給人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的文學藝術開辟了發展的道路。中國新政府的責任是“領導全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 明確了新中國成立后發展生產和發展文化教育兩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確立“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毛澤東主張其中有一個“科學文化現代化” 。這就明確了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地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