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歐陽雪梅:毛澤東與新中國的文化建設

2013年10月24日15: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確立了文化為人民大眾的發展方向

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文化為人民大眾,文化服務於人民是毛澤東制定文化戰略、領導文化發展的核心理念,他把“人民”二字寫在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旗幟上,並貫徹於文化建設的實踐。中國是文明古國,但是舊中國,文化只是少數士大夫之間的唱和文化,幾千年來文化跟普通民眾少有互動,全社會識字的人極少,文盲率極高。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應該“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決不應該是“少數人所得而私”的文化 ,“應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大眾服務,並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開宗明義,“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的問題。” 他從文藝與生活、文藝與人民的關系,系統地闡述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革命文藝要表現“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強調人民群眾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提出要正確文化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把在大眾中普及文化放在重要地位。為此,毛澤東不僅要求一切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聯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 ,而且期待從工農兵大眾中造就大批知識分子、文化人,“將來大批的作家將從工人農民中產生。” 為了方便工農勞苦民眾掌握文化,推動我們的事業更快地前進,“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 在毛澤東的指導下,催生了一大批導向正確、藝術水平高、雅俗共賞、特別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形成了革命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為新中國哺育了一批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大家。

新中國成立,建立了人民的國家,毛澤東關於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即人民群眾是文化的主體,也是文化服務的對象這一理念得以繼承並發揚光大,來自根據地的文化實踐亦成為新中國文化實踐的發展基礎。1949年7月,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毛澤東要求全中國一切愛國的文藝工作者團結起來,“進一步聯系人民群眾,廣泛地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文藝工作,使人民的文藝運動大大發展起來。” 大會確立了新中國文藝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開啟了新中國人民文藝的主潮。1949年9月,作為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正式確立“文化為人民服務”的指導方針。從此,人民群眾文化事業蓬勃開展,發展適合群眾需要的新文學藝術和電影的創作,發展各類舞台劇本,改進表演藝術,開辦各類學校,識字掃盲等等,文化向人民大眾敞開大門,徹底打破了知識精英壟斷文化的格局。文藝工作者滿腔熱情地深入工農兵、了解工農兵、表現工農兵,使文藝創作在主題、題材、人物、風格等方面都呈現出新面貌,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宣傳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英雄模范和歌頌新社會大公無私的道德風尚的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涌現,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老舍是貫徹毛澤東文藝為人民大眾,實現文藝民族化、大眾化的代表人物。他“站在革命的戰線上,打倒反革命——先掃除自己心中積累了五十多年的垃圾,而后勇敢直前的打與人民為敵的思想與人物”,拼命“歌頌今天社會的新人新事”。 1950—1952年,共寫出5部話劇,其中,深入北京南城龍須溝,寫出的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政府造福百姓改造龍須溝的話劇《龍須溝》,因此而獲得“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並不長於寫話劇的老舍,為什麼要如此筆耕不輟?他的想法是“話劇是用活人表演活人,可以教觀眾直接受到教育,登時受到感動與影響”,“收效必快”。他熱愛這個新社會,渴望把自己的感受趕緊告訴別人,使別人也有所領悟,也熱愛這個新社會。 這說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知識分子以積極的姿態投身新中國建設事業,通過謳歌偉大的社會變革,將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寓於藝術熏陶之中,充分發揮以文化人的功能,砥礪人們的精神。為人民大眾的文化導向帶來了中國社會精神面貌的極大變化。1952年,馮友蘭介紹過當時的情況:“在我們社會裡,我們底道德標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僅僅在三年之內,已成為普通人的實踐的目標。在朝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每一個人都在不避一切的危險,自覺地為人民服務﹔在生產各部門的勞動模范,每一個人都在克服一切的困難,自覺地為人民服務。在三年之中,使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在道德方面提高了,實現了中國以前書本中所常說到而永未實現過的‘移風易俗’的盛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