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龍劍宇
凡事皆宜有恆,運動亦然。有兩人於此,其於運動也,一人時作時輟,一人到底不懈,則效不效必有分矣。運動而有恆,第一能生興味。他還主張要從運動中找到快樂。運動要持之以恆,而又要用心。“有恆矣,而不用心,亦難有效。走馬觀花,雖日日觀,猶無觀也。心在鴻鵠,雖與俱學,勿若之矣。故運動有注全力之道焉。運動之時,心在運動,閑思雜慮,一切屏去,運心於血脈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張弛,關節如何反復,呼吸如何出入。而運作按節,屈伸進退,皆一一踏實。”
既然是運動,就不能“文明柔順”,他主張:運動宜蠻拙。騎突槍鳴十蕩十決,暗惡頹山岳、叱咤變風雲,力拔項王之山,勇貫由基之札,其道蓋存乎蠻拙,而無與於纖巧之事。運動之進取宜蠻,蠻則氣力雄,筋骨勁。運動之方法宜拙,拙則資守實,練習易。二者在初行運動之人為尤要。
總的說來:“運動所宜注意者三:有恆一也,注全力二也,蠻拙三也。”
全文的最后,毛澤東不厭其煩地推介了他自己所習的一部體操。他的這部運動操共分6 段:即手部運動、足部運動、軀干部運動、頭部運動和打擊運動、調和運動。段中有節,共27 節,毛澤東稱之為“六段運動”。
毛澤東平生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竟然是體育論文!所論精當、深刻、實用,也非就體育而論體育,而是論述了德智體三者的關系,體育與精神、知識、感情、意志的關系,從他的一生來看,他始終是體育的大力實踐者、倡導者,體育造就了他強健的體魄,成為他走遍天下、叱咤風雲、取得人生與事業成功的關鍵。毛澤東在少年時代打下身體的底子,在青年時代有意識地積極鍛煉,到了中年,他便可以“吃”身體的“老本”了,在南北東西的社會活動奔波中,在東征西討的戰爭中,甚至在極度飢餓與窘困或者面臨瘧疾等重病和雪山草地的艱難險阻中,他能夠堅強地挺過去,並以頑強的意志力鼓舞他的戰士,帶領人們從困苦中走向勝利。
這個時候,革命和征戰過程本身對他又是巨大的身體考驗,雖然他幾乎不能像青年時期那樣有意識地鍛煉了!這種鍛煉要等到他重新過上比較穩定的家居生活,例如到延安后,進北京后,即使在這個時候,他也少有比較系統的鍛煉,而更多是散步、出巡、游泳和打球之類興之所致的運動。毛澤東早年推介的那套體操,終身都在堅持,只是限於時間,許多時候有所簡化。他的衛士經常看到他做一些運動,以為沒有什麼規則,實際就是那一套體操的“變體”。毛澤東后來更視體育為國家戰略,向全民發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中國民眾的體質也正是在毛澤東時代得到全面提升的。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