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聯余輝

2014年01月14日13:3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抗聯余輝

特種兵

1940年底,彭施魯所在的抗聯第二路軍第七軍轉移到蘇聯境內。據彭施魯回憶,剛剛過境時似乎與此前沒什麼不同,部隊照例被蘇聯邊防軍解除了武裝。不過,這一次蘇軍沒有將抗聯的指戰員們關押起來,而是將他們帶到了邊防軍哨所,還端出了面包,土豆和牛肉也敞開供應,讓抗聯戰士們自己生火做飯。

當天晚上,幾輛卡車將一百多人的抗聯戰士送到了伯力,在那裡,他們換下了早已破爛不堪、長滿虱子的衣服,痛痛快快地洗了半年來的第一次熱水澡,隨后被轉送到北野營。

北野營當時僅是幾頂帳篷,裡面已經住著幾十位抗聯戰士,其中不少是老熟人,在此前的戰斗中離別分散,杳無音信。這次重逢讓大家激動萬分,“你還活著!”“還活著”,互相拍打著,擁抱著。

匯集到野營的抗聯戰士不斷增加,大家自己動手蓋起了營房。

抗聯野營部隊的后勤供應由蘇軍負責。軍裝多用蘇軍替換下來的棉衣、軍大衣、少量的皮大衣。伙食供應還算不錯,每個抗聯戰士每天1公斤面包,還有少量的菜、食用油和肉類,可抗聯戰士們經常嚷嚷吃不飽。

蘇軍司務長彼得羅維奇大感驚訝甚至有些不滿:人高馬大的蘇軍戰士也是這樣的配額,這些面黃肌瘦的中國人怎麼這麼能吃?等到他和抗聯戰士們熟悉起來,了解到他們的經歷,這才理解,長年孤立無援的絕境戰斗,讓這些抗聯戰士們實在是餓狠了。他們已經太久沒有吃飽的感覺了,恨不得把能吃的都塞進胃裡。

但是不久之后,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蘇聯不得不集中全國物資滿足戰爭的大量消耗,抗聯的實物配給減半供應。這對抗聯戰士來說並不算難解決,他們動手開荒種地,滿足了日常所需。

最讓抗聯戰士們珍惜的,是蘇聯教官給他們的正規軍事訓練。這些在和日軍殊死搏斗中幸存下來的老兵,其實早練就了一身出眾的軍事技能,射擊、肉搏個個都是高手。但是,他們的本領多數都是“野路子”,與正規軍隊相去甚遠。

蘇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隊之一,其規模和戰斗力足以稱雄於世。蘇軍的教官們把游擊隊出身的抗聯改造成了正規軍。

當時與抗聯聯系密切的蘇聯遠東邊疆區區委書記兼軍區政委伊萬諾夫,后來曾任俄中友協第一副主席,他回憶“那些曾英勇抗擊日本佔領者的中國朋友”,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些戰士幾乎把業余時間都用來琢磨如何熟練使用武器、如何運用各種戰術。“他們很關心蘇聯軍隊和人民是如何和德軍作戰的,從正規軍的大規模戰役,到被佔領區的游擊戰,他們問得非常詳細,迫切希望從中學到用來對付日本佔領軍的東西。”

在日常的軍事訓練之外,蘇聯教官們還傳授了諸多特殊的技能:野外生存、武裝泅渡、跳傘空降、汽車駕駛……這樣的科目,現在往往屬於特種兵的訓練內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非常超前的訓練。而且,這些訓練並不是挑選少量人員進行,而幾乎是抗聯全員都要掌握。比如跳傘訓練,上至旅長周保中,下至非戰斗人員的女兵,抗聯全員參加的集體訓練就進行了六次。

空降兵是當時中國還沒有出現的兵種,抗聯教導旅也就成了中國第一支具備空降能力的部隊。

蘇軍為抗聯提供這樣的訓練,其實有著非常現實的目的——他們需要抗聯深入中國東北執行對日軍的偵察任務。

而這樣的訓練也正是抗聯教導旅所渴求的。高樹橋說,軍隊中被冠以“教導”前綴的隊伍,都集合著隊伍的精華,是基干種子。抗聯之所以整編為教導旅,就是想保留一批優秀的種子,終有一天他們會拉起隊伍,與日軍在正面戰場上一決高下。

當時的偵察兵,就是現在特種兵的前身,屬於軍隊中的全能尖兵。時常潛回東北的游擊小分隊只是小試牛刀,他們等待著施展身手的真正機會。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戰敗投降,蘇聯開始准備對日本作戰。抗聯教導旅駐扎在偏僻的北野營,除了被召至伯力參加軍事會議的旅長周保中,沒有人知道蘇軍的部署。但所有人都清楚,打敗了德國之后,蘇聯馬上就要調轉槍口,收拾日本了。抗聯教導旅的指戰員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種種大戰之前的跡象,更讓他們興奮不已。

一批參加過對德作戰的蘇軍軍官充實到抗聯教導旅,用實戰性質的演習操演著新的戰術﹔從伯力返回的戰友帶來了消息:滿載著大炮、坦克的火車轟隆隆地向中蘇邊境飛馳,晝夜不停﹔教導旅的伙食水平忽然提高,黑面包變成了白面包,隻供應前線部隊的牛肉出現在餐桌上……

7月開始,北野營的抗聯教導旅駐地,經常有戰友忽然消失,沒有人透露他們的行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