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聯余輝

2014年01月14日13:3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抗聯余輝

打回老家去

在蘇聯對日宣戰之前,抗聯教導旅已經開始了行動。

周保中參加了蘇聯遠東方面軍對日作戰的所有軍事會議。大戰之前,他領到了抗聯教導旅的作戰任務:一是挑選290人組成一支空降偵察部隊,攜帶電台,執行偵察任務﹔二是派出340人作為先遣支隊,分派到蘇軍先頭部隊,擔任向導和突擊隊﹔三是教導旅大部隊跟隨蘇軍主力解放東北,維持戰后秩序。

7月份忽然消失的那批抗聯戰士,就是空降偵察部隊。他們分成50多個偵察小組,乘著夜色在牡丹江、佳木斯、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空降,進行戰前偵察。偵察員用各種方式,接近或潛入日軍數百個營區、工事、彈藥庫、軍事諜報指揮機關等要害設施,將日本關東軍的17個戰略地堡及中蘇邊境上三道防線的情況,無一遺漏地標注成空襲目標,並制成圖表,通過電台傳送給蘇軍。

在蘇軍發動進攻之前,蘇軍最高統帥部印制了日軍在東北防御體系的資料圖冊,下發連以上干部,人手一冊。圖冊詳細繪制了日軍防御工事結構、位置、堅固程度、火力配備等情況,為蘇軍迅速摧毀日軍防御體系提供了可靠的保証。毫無疑問,這是抗聯教導旅的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情報。

這時候抵近日軍偵察,危險性可想而知。抗聯教導旅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290人的空降偵察部隊當中,絕大部分人犧牲在了對侵華日軍的最后一戰之中。他們經歷了怎樣殘酷的戰斗,很多已經無人知曉。

上世紀60年代,牡丹江附近的山林中曾發現了一部軍用電台。因為上面標有“USA”字樣,曾被認為是國民黨特務留下的。但經周保中夫人王一知(抗聯教導旅無線電連連長)確認,這部電台來自於抗聯的朴英山小分隊,朴英山犧牲后電台沒有落到日軍手裡,直到多年后被發現。

抗聯起初裝備的是蘇式電台,重量大,電池消耗量也大,信號還不好。在執行空降偵察任務之前,蘇軍為他們統一配發了輕便、省電、抗干擾能力強的美式電台。電台遺留在了曾經的戰場,使用過它的戰士們卻永遠消失了。

高樹橋曾尋找到一位名叫姜德的抗聯老兵,留下了一段珍貴的戰斗經歷:

一天夜裡,姜德與戰友趙魁梧、孫曾友隨同李明順團長一起登上了飛向牡丹江的飛機。他們每人都配備了一大包裝備,包括有一支沖鋒槍、360發子彈和三套服裝(蘇軍軍裝、日軍軍裝和中國老百姓的服裝)。姜德因為帶有一台無線電器材,配發了一支軍用手槍。為了方便偵察,登機后,他們就立刻換上了日軍軍裝。

空降是戰損最大的戰斗方式。空降兵有一句驕傲的格言:“傘兵生來就是被包圍的。”空降偵查小分隊更是如此,特別是在傘降的過程中,他們幾乎就是活靶子。為了避免被敵人對空火力擊中,他們隻能採取高跳低開的傘降方式。

所謂“高跳低開”,就是跳傘時盡可能高,開傘時盡可能低,減少滯空時間。而這種方式危險性不言而喻。孫曾友就因為沒有來得及開傘而犧牲。

落地后還剩三個人的偵查小分隊馬上聚攏起來,隨即炸毀了牡丹江南下的鐵路橋,使在牡丹江以北的日軍和開拓團沒法沿著這條鐵路南下,被迫轉向哈爾濱,沒等他們趕到,哈爾濱已經被盟軍攻佔了,使日軍在北方的集團失去了歸路。

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150萬蘇軍分三路對日本關東軍發起攻擊,抗聯教導旅的先遣隊擔任著向導和突擊隊,沖鋒在前。

遺憾的是,在這場百萬人規模的光復東北戰役中,抗聯教導旅的數百人實在太過微小而又分散,以至於不太被戰史所關注記錄。抗聯教導旅指戰員充當的向導和突擊隊,又是戰斗中最危險的位置,很多人在第一波沖鋒中就倒下了。

曾有抗聯老戰士回憶,在攻打虎頭要塞的時候,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出動小分隊參加對這座要塞的奇襲,並炸毀了要塞中的“亞洲第一炮”——那門炮的口徑達400毫米,威力驚人。

但因為回憶者並沒有參加這次戰斗,因而對戰斗的過程和結果所知寥寥。不過,在日本作家岡崎哲夫所寫的《日蘇虎頭決戰秘錄》中,似乎能夠看到抗聯教導旅的身影。

岡崎哲夫當時就在虎頭要塞之中,是虎頭要塞幸存下來不多的日本兵中的一員。他記載,在虎頭要塞開戰的初期,有一批日本僑民逃向虎頭要塞,幾名持槍的日本武裝人員在護送他們。當這些人員紛紛進入要塞的時候,岡崎哲夫看到其中一個人的臉不像日本人,就用日語問了這個人一句話,而這個人卻對他笑一笑沒有回答,就繼續隨著僑民一起進到工事裡面去了。幾分鐘以后,要塞裡面發生了爆炸。

如果岡崎哲夫的記錄沒有偏差,那麼這個對他笑了笑的中國人,隻能是抗聯教導旅先遣隊的一員。

更多的犧牲,留下的隻有冰冷的數字。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仍有一些關東軍部隊繼續頑抗。教導旅奉命配合蘇軍遠東第一方面軍攻打拒絕投降的日軍東寧要塞。經過21天的苦戰,東寧要塞終於被攻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槍炮聲終止了。這次戰斗,蘇軍犧牲1500多人,其中抗聯教導旅18人。

根據周保中日記的記載,抗聯教導旅共有700多名戰士率先殺入國內,這是教導旅的主力,也是東北抗日聯軍最后的老底子。最后回到國內的人數,周保中記下的數字是362人。

9月10日,隨同蘇軍司令部到達長春的周保中,接到了一封渴盼多年的電報:“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的先頭部隊曾克林已率三千人進駐沈陽。”發電人是馮仲雲,蘇軍沈陽衛戍區副司令。

抗聯終於和中央接上了關系。

日本投降后,抗聯教導旅中的中國軍人被劃分為57個小組,分派到東北各地的大中城市,協助蘇軍接管當地政權。抗聯首先搶佔了東北57個戰略要點,為中共中央決定10萬大軍挺進東北起到了先頭部隊的特殊作用。

9月18日,新成立的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人彭真、陳雲等人到達沈陽。20日,周保中等抗聯領導也趕到了沈陽。當晚直至23日清晨,周保中向東北局匯報了抗聯的情況。十四年浴血苦戰,講述了足足兩天兩夜。

彭真感慨萬分地說:“在我們中國共產黨人20多年的革命斗爭中,有三件最艱苦的事:第一件是紅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第二件是紅軍出征后,南方紅軍的三年游擊戰爭﹔第三件就是東北抗聯的十四年苦斗。”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將由抗聯隊伍發展而來的東北人民自衛軍和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一起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也就是日后馳騁中國南北的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

至此,東北抗日聯軍完成了全部歷史使命,余下的三百多名老兵,投身到澎湃的歷史洪流中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斌、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