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旅程“萬裡”從耄耋之年起步

吳志菲

2014年01月17日08: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0個月就完成了比故宮總面積還大的工程

2003年10月31日,萬裡在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代市長王岐山的陪同下,視察了首都城市建設情況。在視察過程中,萬裡說:“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北京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城市的建設充分體現了古都風貌和現代化建設的統一,為市民休閑娛樂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我們做任何工作都要以百姓擁不擁護為標尺。”這一番話,正是萬裡這位“老城建”的真情告白。

1953年,萬裡被調進北京,擔任國家建筑工程部副部長,后又擔任國家城建總局局長(國家城建總局1956年更名為城市建設部)。期間,萬裡一直參與領導全國的城市規劃建設,他是共和國城市規劃建設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1958年,萬裡改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北京市副市長。當年八九月間,中共中央、國務院為迎接建國10周年,決定在首都興建國慶工程,又稱“十大建筑”。這一展現新中國成立10年來巨大成就的重點工程,由周恩來親自領導,由萬裡擔任總指揮,具體負責工程。

這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整個工程必須在10個月內完成。萬裡將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十大建筑”上,從規劃設計到具體施工,他都一絲不苟。他知道,無論如何不能讓建筑帶著腳手架度過1959年國慶節。決定一切的是時間,為此他提出:要高質量、高藝術水平、高速度地完成任務。

在任務緊急的情況下,萬裡坐鎮北京,指揮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近10萬建筑大軍,上千種、幾十萬件建筑配件和急需設備迅速從四面八方送到工地。隊伍龐大、設備繁雜等現實情況要求必須加強管理力度,萬裡於是把加強隊、組工作作為改進施工管理的中心環節,他要求大力克服人力、物力的浪費,提出不允許隻追求工程進度而忽視工程質量。在那難忘的300多個日日夜夜裡,萬裡與所有參加這項工程的專家、設計師及建筑工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十分關心職工的生活,連工人夏天能不能就近喝到開水,工棚和食堂的衛生好不好都具體過問。他還和工人直接交朋友,當時解決了放大樣技術問題的李瑞環、攻克了鋼架跨越難關的張百發就是其中的兩位。

那段時間,萬裡幾乎不分白天黑夜地忙,大部分時間是在施工指揮部和工地上度過的。盡管那時萬裡才40出頭,正當壯年,但因過度勞累,每當他回到辦公室就得躺在椅子上。有時秘書看他太累,就把急等批的文件讀給他聽。批完文件后,萬裡又急忙回到工地,幾天不回家對於他來說是常事。有一天,他回家換衣服,老母親看見兒子疲憊不堪的樣子,心疼地說:“伍子胥出不了城門,一夜急白了頭,你為了大會堂的大梁上不去幾天就成了半白頭。”

在萬裡的不懈努力下,“十大建筑”隻用了10個月就竣工了: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全國農業展覽館……它們的設計標准、建筑藝術、施工質量都達到世界上的高水平。即使是40多年后的今天,人們依然認為這是中國建筑史上少有的創舉。

1959年9月9日凌晨1時,萬裡和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等陪同毛澤東視察人民大會堂。毛澤東向萬裡詢問了工程情況。當聽到萬裡說隻用了10個月就完成了比故宮總面積還大的工程,而故宮花了10多年時間才初步建成時,毛澤東風趣地說:“你是萬裡嘛!別人是日行千裡,而你是日行萬裡。施工進度好快啊!很好!”

參觀完后,萬裡向毛澤東匯報了關於大會堂起名的事,毛澤東問:“你們現在怎麼叫這座建筑物的?”萬裡回答:“在施工過程中有人叫人大禮堂,有人主張叫人民宮。”毛澤東說:“有些封建。”萬裡接著又說,有的同志提出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但大家覺得名字太長,不易上口。毛澤東說:“可以簡化一下,人們問老百姓:‘你到哪兒去?’老百姓一定說:‘到人民大會堂。’”從此,天安門廣場西面的這幢“山”字形建筑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人民大會堂”。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