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菲
為官就要敢說敢做與銳意改革
1975年,鄧小平復出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大刀闊斧地對國家的各項工作進行整頓。當時擔任鐵道部部長的萬裡,同主持中國科學院的胡耀邦、主持教育部工作的周榮鑫等4人,被稱為堅決支持和擁護整頓方針的“四大干將”。萬裡力排“四人幫”的干擾,頂著重重壓力,對全國的鐵路系統進行堅決整頓,迅速扭轉了鐵路運輸的堵塞局面,人們曾一語雙關地稱贊:“火車正點萬裡行。”
1977年,萬裡被任命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省軍區第一政委。安徽歷史上就是多災的農業省份,又是一個長期受極“左”路線嚴重破壞的重災區。到皖后,萬裡時刻想到的是如何加快發展生產,迅速提高全省人民生活水平這個根本問題。
以討飯聞名的花鼓之鄉鳳陽,其貧困落后的情況,在安徽省有一定的代表性。剛到安徽不久,萬裡就來到了鳳陽,察看農村情況。在一戶貧困農家,隻見大人,不見孩子。“孩子出去了嗎?”一聽這話,家長的表情很復雜。遲疑了片刻,家長掀開了灶台上的鍋蓋,隻見灶台裡蹲著兩個小孩。原來因為天冷,家裡無柴取暖,隻好讓孩子躲在灶台裡,利用做飯后灶膛的一點兒余溫,暖暖身子。見此情景,萬裡流淚了。再不改革,讓老百姓怎麼活下去?
在鳳陽,萬裡還親眼看到了農民扒車外流的情景。在省委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提到鳳陽農民外流討飯問題時,有人說:“那裡農民有討飯的習慣。”萬裡聽了氣憤地說:“沒聽說過,討飯還有什麼習慣?講這種話的人,立場站到哪裡去了,是什麼感情?我就不相信,有糧食吃,有餃子吃,他還會去討飯?我們的農民是勤奮的,是能吃苦的,是有臉面的,隻要能夠吃得飽,他們是不會去討飯的。”萬裡出身窮苦家庭,對人民群眾滿懷真摯情感。
1978年冬天,鳳陽縣的小崗生產隊20戶人家在生產隊副隊長嚴宏昌的組織下,偷偷實行了“包干到戶”,這一大膽舉動在地方領導當中引起爭議。1980年1月24日,正當小崗農民緊張不安地等待上級領導表態的時候,萬裡來到小崗生產隊。在小崗,萬裡看到各家各戶能裝糧食的東西都裝得滿滿的,他高興地表示:“我支持你們。”萬裡的這句話,像一股暖流注入農民的心中。萬裡小崗之行,肯定了包干到戶,使農民沖破了傳統觀念和“左”的思想束縛,安徽全省農村形勢迅速發生變化。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僵化模式打開了缺口,向市場經濟邁出了決定性的第一步。1991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說:“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改革是從安徽開始的,萬裡是立了功的。”
把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運用到城市,特別是大中型企業中去,首鋼是第一個。1979年,首鋼在農村承包制的啟發下,也開始試行承包制。由於首鋼大企業的效應,改革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關注。猶如安徽的農村改革一樣,首鋼改革的成功也是與萬裡的領導和支持分不開的。從1981年開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裡每年都要到首鋼去看看,人們隻要看見首鋼小白樓前出現高級小轎車,便會一傳十,十傳百地奔走相告:“萬裡又來了!”
1992年5月,鄧小平視察了首鋼,並對首鋼改革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萬裡在抓首鋼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同時,還致力於參加《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企業法》、《破產法》等重要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企業的改革進程。
在主持全國人大工作的5年當中,萬裡恢復和加強了全國人大的信訪工作,加強了與人民群眾的聯系﹔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的需要,萬裡領導全國人大加快、加強立法工作,特別是經濟方面的立法。這5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87個,是歷屆人大中立法最多的一屆﹔萬裡還把法律實施的檢查放在與制定法律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全國人大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