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敵委員會的秘密指揮所設在女子職業學校,而起義的總指揮部則設在江西大旅社。這是一棟灰色的五層大樓,落在繁華的中山路和勝利路交叉處的洗馬池,建成於1924年,是當時南昌城的“地標”,共96個房間。7月下旬賀龍帶領部隊到達南昌后,就包下了這個旅社。
28日,周恩來會見賀龍,把黨中央和前敵委員會的起義決定和計劃如實相告。賀龍當即表示:“我完全聽黨的指揮,黨說怎麼辦,我就怎麼辦。”“無論南昌暴動成功還是失敗,我都干!失敗了,我就上山。”《南昌起義資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頁。
為保証起義行動的萬無一失,前敵委員會根據軍情,又將起義時間推至8月1日凌晨4點。起義軍規定的口令是“河山統一”。起義軍的識別標志是頸上系紅色領帶,左臂扎白色毛巾,舉事中使用的所有手電、馬燈都貼上紅色十字。
7月31日下午4點剛過,賀龍就把營以上軍官都找來開會。賀龍領的是一個軍,是這次起義的“大戶”。會上,性格豪爽的他開門見山地向部下講了4點:一是國民黨已叛變了革命,國民黨已經死了﹔二是隻有跟著共產黨走,中國才有希望﹔三是黨已經決心領導武裝暴動,解放人民﹔四是我已下決心跟共產黨走了,願意跟黨走的可以留下繼續革命,不願意的也可以走。結果,第二十軍中所有的軍官都留了下來。
到了夜晚,為了麻痺國民黨駐南昌的軍隊,朱德出面設宴邀請國民黨部分團級以上軍官喝酒打麻將,以此拖住他們。這是起義計劃當中的一部分內容。當時駐南昌的國民黨軍官大多是朱德的老同事、老同學,許多還是他的老部下,所以大家毫不生疑欣然前往,“盡情消遣”。
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在南昌這個各派勢力交相並存的地方,起義的風聲還是走漏了一星半點。為了保証起義的成功,前敵委員會臨時決定把起義時間提前兩個小時,即凌晨2點。然而,事實上,早於這個時間,起義的槍聲就迫不及待地打響了。
起義開始后,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按照作戰計劃,第二十軍第一、二師向舊藩台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這裡的戰斗最為激烈,因為敵方一個精銳警衛團事先得到叛徒副營長趙福生的告密,早有戒備。當第二十軍第一、二師發起進攻時,敵人依托有利地形地物,以猛烈的火力封鎖鼓樓洞口,致使起義軍進展不利。賀龍聞訊,急令三、五兩團增援,幾經拼搏,終於全殲守敵。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向鬆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在順化門外,第二十軍教導團、第六團和第十一軍的第十師,對小營房和老營房的敵第九軍所部發起猛攻,迅速解決了戰斗。在新營房,第二十四師一部與廣東農民武裝並肩作戰,敵人從睡夢中驚醒,還來不及摸到槍,就當了俘虜。
總之,由於敵弱我強,而且大部分敵軍沒有准備,所以,南昌城內的戰斗進行得相當順利。激戰至拂曉,大約3個小時,全殲守軍3000余人,繳獲各種槍5000余支(挺),子彈70余萬發,大炮數門。
當清晨來臨,南昌市民打開關閉一夜的門窗,發現陽光下的南昌城已經是一個嶄新的世界。紅旗獵獵,軍歌嘹亮,脖子上佩戴著紅色領帶的士兵活躍在大街小巷。
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全部、第七十五團3個營和第七十四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聶榮臻曾回憶這個激動人心的經歷:
8月1日這天下午,從南昌發來一列火車。我們知道南昌行動了,很高興。好在事先給同志們打過招呼,做過准備,所以,一旦行動,忙而不亂。我和周士第同志商量后,決定立即將輜重裝火車運走,部隊隨后向德安集中。……總指揮張發奎帶著第二十五師師長張漢魂和他們的警衛營,乘火車追上來了。張發奎站在車門口喊:“你們干什麼?要停止行動!”我同他之間隻隔著一座鐵路橋,看得清清楚楚,我命令戰士鳴槍阻擊,張發奎見勢不妙,就慌裡慌張地跳下車跑了,跟他一塊跳車的還有李漢魂等幾個人。由於跑得慌忙,張發奎的衛隊,還有一些東西,都丟在車上,全部被我們俘獲……整個行動是成功的,差不多有組織的部隊都拉了出來。《聶榮臻回憶錄》(上冊),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版,第63-65頁。
為了爭取和團結國民黨中一部分願意繼續革命的人士,起義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關於這次起義仍用國民黨左派名義號召革命的指示精神,以宋慶齡等人的名義發表了《中央委員宣言》。《宣言》揭露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棄毀孫中山“三大政策”的種種罪行,表達了繼承孫中山遺志,“繼續為反帝國主義與實行解決土地問題奮斗”的決心。8月1日上午,召開了有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黨部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鄧演達、宋慶齡、何香凝、譚平山、吳玉章、賀龍、林祖涵(伯渠)、葉挺、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惲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為委員。革命委員會任命吳玉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關,劉伯承為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起義軍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賀龍兼代方面軍總指揮,葉挺兼代方面軍前敵總指揮。下轄第九、第十一和第二十共三個軍。第九軍,朱德任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第十一軍,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二十軍,賀龍任軍長、廖乾吾任黨代表。全軍共2萬余人。
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后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有數百人。
南昌起義后,汪精衛急令張發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進攻。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計劃,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沿撫河南下,計劃經瑞金、尋鄔(今尋烏)進入廣東省,先攻佔東江地區,發展革命力量,爭取外援,而后再攻取廣州。但是,當起義軍行抵江西進賢縣時,在起義時就表現動搖的第十一軍第十師師長蔡廷鍇驅逐在該師工作的共產黨員,脫離了起義軍,率部折向贛東北。加上酷暑遠征,士兵逃跑和生病的不少,7日到達臨川時,總兵力已減少到約13萬人。
應該說南昌起義部隊進軍廣東是一個錯誤的計劃。當時,國民革命軍大部分已經隨蔣、汪轉到反革命方面,堅持革命的僅僅是極少部分。在敵我力量相差懸殊的情勢下,起義軍應就近深入江西、湖南、湖北一帶農村,結合當時還沒有完全被反動勢力鎮壓下去的農民運動。這樣不僅能保存實力,而且還能在領導農民革命斗爭中壯大力量。但是,沒有足夠革命實踐經驗的中共領導人,受蘇俄革命模式——攻佔大城市的影響,以城市為目標,忽視廣大的農村,結果勞師遠征,陷於不利境地。
起義軍在臨川休息3天,繼續南進。8月,駐廣東的國民黨軍第八路軍總指揮李濟深,調錢大鈞部9000人,由贛州進至會昌、瑞金地區,阻止起義軍南下﹔調黃紹竑部9000人由南雄、大庾(今大余)向雩都(今於都)前進,支援錢大鈞部作戰。起義軍英勇奮戰,先在壬田、后在會昌相繼擊破敵人的堵截,但付出了傷亡2000人的代價。
會昌戰斗后,起義軍折返瑞金改道東進,經福建長汀攻佔廣東大埔縣三河壩,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留守,主力繼續向南,准備佔領廣東潮、汕地區。
9月,起義軍攻下潮、汕,經揭陽繼續向湯坑(今豐順市)推進,途中,不斷遇到強敵的阻撓。至30日,起義軍傷亡2000余人,無力再戰,遂向揭陽撤退。10月3日,起義軍主力在流沙(今普寧市)與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員會會合,繼續向海豐、陸豐地區撤退,途中再次遭到敵軍的截擊,激戰不勝,部隊大部潰散。革命委員會和起義軍領導人分散轉移,余部1300余人進入海、陸豐地區。駐守三河壩的第二十五師最后僅余800人,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戰閩粵贛湘邊,后參加了湘南起義,並於1928年4月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同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會合。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創建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后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 | ![]() |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