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布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朗朗上口的韻律,深刻揭露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罪惡,向社會各個階層的民眾,表明了共產黨的革命目標、革命的性質和對各階級的政策,並號召廣大群眾支持革命,共同為中國革命的成功而努力。紅軍布告是一部宣言書,它表達了民意、深入了民心,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2月11日,紅四軍一部進抵瑞金與寧都交界的大柏地山區,與尾隨紅軍的國民黨兩個團進行了一場激戰,最終將敵兩個團大部殲滅,俘敵800余人。隨后北上東固,與紅軍獨立二團、紅軍獨立四團會師,在贛南立住了腳。3月中旬,進佔閩西長汀縣城,建立了長汀縣革命委員會。3月底,紅四軍由閩西回師贛南,打擊國民黨地方武裝和地主武裝,先后佔領瑞金、於都、興國、寧都等縣城,成立了興國、於都、寧都等縣革命委員會,贛南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5月至10月間,紅四軍先后兩次進入閩西,在閩西工農武裝的配合下,殲滅地方軍閥陳國輝旅和盧新銘旅,先后攻佔龍岩、永定縣城,成立了以張鼎丞為主席的永定縣革命委員會和以鄧子恢為主席的龍岩縣革命委員會,閩西革命根據地基本建立起來。1930年2月7日,中共贛西南特別委員會、贛南特別委員會和紅四軍、紅五軍、紅六軍軍委組成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共同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贛南、閩西兩區連成一片,形成中央革命根據地,統轄范圍擴展到30多個縣境,在24個縣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
就在紅四軍艱苦轉戰,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同時,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廣西、廣東、浙江等省多地爆發武裝起義,組建工農武裝隊伍。到1930年上半年,全國紅軍已發展到10萬人,開辟了大小不等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其中主要有:
湘贛革命根據地。1928年11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湖南平江起義后組建的紅五軍2500人到達井岡山。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轉移后,紅五軍留守。不久,由於敵軍優勢兵力進攻,紅五軍突圍到贛南和紅四軍會合。5月,紅五軍返回井岡山,經過一年多的斗爭,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以永新為中心,包括寧岡、蓮花、茶陵、遂川等十幾個縣的湘贛革命根據地。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平江起義后,紅五軍主力奔赴井岡山,黃公略等領導紅五軍一部堅持游擊戰,在1929年建立了以平江、瀏陽為中心的湘鄂贛根據地。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繼方志敏等領導弋(陽)橫(峰)起義創建贛東北根據地后,1928年10月,閩北崇安的農民起義又創建了閩北根據地。1930年7月,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立了紅十軍和贛東北工農民主政府,方志敏任政府主席,初步形成了閩浙贛根據地。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1929年,在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和六霍起義的基礎上,先后成立了鄂豫邊、豫東南和皖西根據地。1930年4月,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建立了紅一軍。6月,成立鄂豫皖特區工農政府,三個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1928年年初,賀龍、周逸群到湘鄂西領導土地革命,先后開辟了湘鄂邊和洪湖兩個革命根據地。1930年,紅二軍團成立,湘鄂邊和洪湖兩個根據地聯合,發展成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不久,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聯縣政府。紅軍和地方武裝發展到3萬余人。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1929年12月,鄧小平、雷經天、張雲逸、韋拔群等領導百色起義,成立了紅軍第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開辟了右江革命根據地。1930年2月,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領導龍州起義,成立了紅八軍,開辟了左江革命根據地。同年3月,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的進攻下,左江根據地喪失。11月,紅八軍余部編入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根據地,於1931年7月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留下的部隊由韋拔群等率領在右江地區堅持斗爭。
廣東東江和瓊崖革命根據地。1928年海陸豐根據地失守后,中共東江特委繼續堅持游擊戰。1929年,在八鄉山和大南山建立了根據地。1930年后,東江地區紅軍合編為紅十一軍。在海南島,1928年紅軍失敗后,退入母瑞山堅持斗爭。1930年春,中共瓊崖特委成立,隨后,逐漸恢復了瓊山、萬寧、陵水等老區,開辟了臨高、崖縣等新區,組成紅軍瓊崖獨立師。
紅色革命根據地如星星之火,在中國南方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勢。與此同時,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組織和工作,也有了相當程度的恢復和發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遭到捕殺,中共在城市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到1930年,大城市的產業支部已有229個,工人運動呈現復蘇的景象。1928年下半年,僅上海的工人罷工就有105次,北平、天津、漢口、廣州、香港、廈門、蘇州、杭州等地工人和北方的鐵路工人,也發動了不同規模的罷工。農民的抗租、抗稅和抗糧的斗爭也時有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就在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上海和武漢等城市,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化事業異軍突起,在全國人民當中傳播了進步思想,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1930年3月和10月,在中共倡導和推動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和左翼文化總同盟相繼在上海成立,從此,馬克思主義宣傳和革命文藝的創作活動跨入新的發展階段。
紅色根據地如火如荼的發展勢頭和國統區工農運動的復蘇勃興,成了蔣介石的心腹大患。1930年,隨著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軍閥之間混戰的結束,蔣終於騰出手來,調集軍隊,迫不及待地向中央蘇區揮師而來。
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先后調集11個師另3個旅共10萬兵力,由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採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略,向中央根據地的紅一方面軍發動第一次“圍剿”。
當時,紅一方面軍有第一、第三兩個軍團,共約4萬人。在面臨敵人大規模“圍剿”的情況下,方面軍在毛澤東和朱德的指揮下,確定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11月上旬,紅一方面軍除以少數兵力配合地方武裝,遲滯、迷惑敵人,誘敵就范外,主力實行“退卻”,全部退到東固、南壟、龍岡地區。12月1日,又秘密轉移到黃陂、小布、安福圩地區,蔭蔽待機。敵軍以為紅軍膽怯,不敢與其正面作戰,更加肆無忌憚,長驅直入。12月16日,各路敵軍開始向根據地中心區進攻,到28日,先后進佔萬安、泰和、東固、源頭、廣昌、建寧一線,東西戰線相距達到了800裡。戰線如此之長,兵力分散,首尾不能自顧,犯了兵家大忌。再加不斷遭到紅軍和赤衛軍、少先隊的襲擾,士氣沮喪、飢餓疲憊等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痛擊敵人的時機到來了!
12月25日,紅一方面軍總部召開殲敵誓師大會。毛澤東撰寫了一副對聯挂在主席台兩邊台柱上,右邊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裡操勝算”﹔左邊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紅軍尋找敵軍中部,准備在此打開缺口。
12月30日,紅軍的“獵物”出現了。敵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率其師部及兩個旅9000余人,孤軍冒進,稀裡糊涂進了紅軍在龍岡設下的包圍圈,一陣猛烈攻擊之后,全部被殲,片甲未歸,張輝瓚被活捉。隻此一戰,嚇得余下敵軍倉皇逃散。紅軍乘敵陣勢混亂,揮戈追擊,接連獲勝。第一次反“圍剿”漂亮結束。
毛澤東情不自禁寫下《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一詞,躊躇滿志,溢於筆端:
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錢嶂暗,
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
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
同心干,
不周山下紅旗亂。
第一次“圍剿”失敗后,蔣介石急忙召集美、日、德軍事顧問和三軍將領共商對策。1931年4月,由軍政部長何應欽帶20萬軍隊,向江西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二次“圍剿”。這時,紅軍隻有3萬余人,但毛澤東不慌不忙,制定新的作戰方針,那就是化整為零,將紅軍分散退到敵軍不易到達的深山,然后找機會集中兵力進行突襲,出奇制勝。日本振武學堂畢業的何應欽哪見過這種打法?一頭扎進崇山峻嶺,卻連紅軍的影子也找不到,四顧惘然中,卻冷不丁殺出一隊人馬,還沒等回過神,已經敗得落花流水。就這樣,紅軍拖著何部東奔西走700裡,最后痛快淋漓地結束了第二次“圍剿”。
氣急敗壞的蔣介石忍無可忍,終於親自挂帥,帶來30萬人馬和英、日、德軍事顧問,宣誓在3個月肅清紅軍。
1931年7月,蔣介石部隊氣勢洶洶開始第三次“圍剿”。毛澤東、朱德“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率領紅軍主力千裡回師,由閩西經廣昌、石城、瑞金、於都、興國、萬安、富田等地,插入敵后,繞道千裡,將敵人甩在贛南。等敵人醒悟過來再行追擊,紅軍就可以逸待勞,選擇可打的敵人置其於死地。從8月7日至11日,毛、朱指揮下的紅軍在敵人背后連續打了3個痛快的勝仗,殲敵10000余人,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敵軍發覺背后起火,趕緊回身包圍紅軍。紅軍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巧妙地跳出包圍圈,再次與敵人周旋。就這樣,紅軍牽著敵軍的鼻子,忽東忽西,讓敵人四下扑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戰不得戰,退不甘退,進退兩難。
就在這時,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兵戎突起。兩廣實力派陳濟棠和李宗仁聯手反蔣,趁蔣介石主力陷入江西蘇區,正大舉北進到湖南。禍起蕭牆,蔣介石不得不偃旗息鼓,全線撤退去救“近火”。
三次反“圍剿”勝利使贛南、閩西兩個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擁有21座縣城,面積5萬平方公裡,居民250萬的中央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軍也接連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3次“圍剿”。1931年11月,鄂豫皖紅軍約45萬人,合編為紅四方面軍。此外,湘鄂西、湘贛、湘鄂贛、贛東北等革命根據地的紅軍也擊退了敵人的多次“圍剿”。12月,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17萬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在江西於都舉行起義,改編為紅五方面軍。
革命根據地進一步鞏固,紅軍力量迅速壯大,在這樣的形勢下,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澤東任主席,項英、張國燾任副主席。同時,組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懷任副主席。馬模貞、匡珊吉:《抗日潮流的起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8頁。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統轄和領導全國蘇維埃區域的斗爭,與南京的蔣介石政府分庭抗禮。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