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講 獨辟蹊徑的革命

2014年04月09日08: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井岡山之路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后,中國共產黨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緊接著於8月7日在湖北漢口召開了一場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這次會議是中共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轉變,它完成了兩個任務:一是在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思想在中央的影響,明確“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毛澤東語)﹔二是把土地革命作為黨的中心任務,從此,領導農民革命成為黨的工作重點。“八七會議”是瞿秋白主持的。

瞿秋白(1899-1935年),出生於江蘇省常州。五四運動期間加入李大釗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底,瞿秋白參與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草案的起草,並當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927年7月至1928年7月和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1934年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紅軍長征后,瞿秋白被留在即將淪陷的瑞金。1935年2在向香港轉移途中,在福建省長汀縣被捕,后慷慨就義。

“八七會議”后,中央臨委續補委員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回到湖南,准備改組中共湖南省委並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

國共合作期間,毛澤東在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並在廣州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這中間還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1926年11月,毛澤東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在此前后,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指出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的極端重要性,這對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歷史性轉變起了極大的作用。在“八七會議”上,就是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並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8月18日,改組后的湖南省委在長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開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的計劃。會議決定要與國民黨徹底劃清界限,旗幟鮮明地以中國共產黨的名義號召群眾,並確定集中力量在湘東贛西發動以長沙為中心的武裝起義。

為便於領導秋收起義,中共湖南省委確定秋收起義的領導機關分為兩個:一個是由各軍事負責人組成的黨的前敵委員會,任命毛澤東為書記,作為武裝起義的軍事指揮機關﹔另一個是黨的行動委員會,由起義地區各地方黨委負責人組成,任命易禮容為書記,負責地方工作。

易禮容(1898-1997年),湖南省湘鄉縣人。1920年加入新民學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與毛澤東、何叔衡共同創立湖南第一個黨小組。馬日事變后,任中共湖南省臨時省軍委書記,代理省委書記。“八七會議”后出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秋收起義”后不久,他脫離黨的組織,但1943年開始,參加中國勞協的領導工作,並為國共兩黨工會的合作同國民黨當局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長期擔任政府領導工作。

9月初,湖南省委決定在9月9日發動一場以攻佔長沙為目標的秋收起義。這次起義不再沿用國民革命軍的番號,而將起義部隊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余洒度任師長,下轄三個團:以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為主力編為第一團,團長鐘文璋﹔以安源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萍鄉等地的農民自衛軍編為第二團,團長王新亞﹔以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一個營和瀏陽部分工農武裝編為第三團,團長蘇先駿。參加起義部隊共約5000人。此外,因起義第一次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號,所以,設計趕制一面工農革命軍軍旗的任務十分緊迫。

9月初的一天夜晚,修水商會東廂房燈火通明,在師部參謀處一張寬大的八仙桌上,師部參謀何長工、副官楊立三、參謀處長陳樹華3人正在燈下制作軍旗,他們反復比較、推敲,修改,爭論,最后確定:旗底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的鐮刀斧頭代表工農,旗左邊白色套管上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字樣。整體含義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武裝。

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按預定計劃爆發。參加起義的鐵路工人和農民首先破壞了岳陽至黃沙街、長沙至株洲兩段鐵路,切斷了敵人的交通運輸。

第一團從江西修水出發,向長壽街進攻,9月10日佔領了平江縣龍門廠。但是,由於混入起義部隊的邱國軒部乘機叛變,致使該團腹背受敵,損失200多人,步槍200多支,團長鐘文璋失蹤,隊伍被迫向瀏陽轉移。

第二團在安源起義后,進攻萍鄉未克,向西攻佔了老關、醴陵,又北進佔領瀏陽。由於部隊麻痺輕敵,9月16日陷入優勢敵人的包圍,部隊被打散,部分突圍脫險,不少人犧牲。

第三團於9月11日在銅鼓起義,勝利佔領了白沙鎮,9月12日又佔領東門市。9月14日敵人兵分兩路包圍第三團,該團被迫向上坪撤退。

鑒於三路起義部隊均受挫,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並以前委書記的名義通知起義各部隊到瀏陽縣文家市集結。9月19日,各路起義部隊到達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當晚,前敵委員會召開了會議。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會議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決定保存實力,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堅持武裝斗爭,發展革命力量。

9月20日上午,起義部隊1500余人離開文家市向南進發。9月23日,在蘆溪鎮遭反動軍隊伏擊,損失數百人,總指揮盧德銘犧牲。

盧德銘(1905-1927年),四川自貢人。1924年經孫中山面試后進入黃埔第二期步兵隊學習,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二營四連連長,在攻克醴陵、平江戰斗中以奇襲獲勝。特別是在攻打汀泗橋、賀勝橋中英勇善戰,屢立戰功,升任二營營長。攻克武昌后,又任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二團長參謀。1927年9月,盧德銘指揮部隊掩護毛澤東率部突圍,終因寡不敵眾,最后壯烈犧牲,年僅22歲。

9月25日,起義部隊冒雨攻克蓮花縣城。9月29日,起義部隊到達永新縣三灣村時已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隊思想混亂,組織紀律性差。當天晚上,毛澤東在自己的臨時住所“泰和祥”雜貨鋪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

第一,整編部隊,把原來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縮編為一個團,下轄兩個營十個連,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

第二,黨組織建立在連上,設立黨代表制度,排有黨小組,班有黨員﹔營、團以上有黨委,全軍由毛澤東領導前委,從而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

第三,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的民主制度,實行官兵平等,經濟公平,破除舊軍雇佣關系。

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它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

10月3日,整編后的起義部隊離開三灣村,向井岡山進軍。

井岡山,屬於南嶺的北支,位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的中段,東起永新的拿山,西至湖南酃縣的水口,北起江西寧岡的茅坪,南到江西遂川的黃坳,方圓275公裡。論海拔高度,一般為1000-1500米。距茨坪125公裡的八面山,是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的最高哨口,其海拔高度也不過1800米。眾所周知,江西、湖南兩省多崇山峻嶺,井岡山在當地並不出名,但為什麼毛澤東偏偏會選中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帶著起義軍直奔而去呢?這裡頭是有原因的。

曾經有兩個人向毛澤東推薦過這個“世外洞天”。第一個是叫張瓊的婦女。當時她是湖南衡山縣婦女會干部。1927年2月20日至23日,為了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曾到湖南衡山縣城訪問過張瓊。張瓊在閑聊中說起她有個表兄,受國民黨追捕,無處可逃,逃進了井岡山。那兒山高皇帝遠,國民黨鞭長莫及。她的表兄在井岡山上躲了幾個月,知道山上的詳細情形,知道山上有“山大王”——土匪盤踞。毛澤東此時對井岡山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另一個人就是起義軍中的二團團長王新亞。王新亞是江西安福人,早年參加共產黨,當過北伐軍營長。大革命失敗后,他曾潛回家鄉組織農民武裝,與井岡山的袁文才、王佐是拜把兄弟,互相支援。秋收起義前,他接到江西省委的通知,指示他速到安源開會。該會由中央特派員毛澤東主持。在部署完秋收起義工作后,毛澤東鄭重地對眾人說:還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敵強我弱,倘若暴動失利,退路在哪裡?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著。王新亞把腿一拍,說:“要是咱們打輸了的話,就退到我的兩個老庚(袁、王)那裡去。那裡高山大嶺,險要得很,進可攻,退可守,而且連綿好幾百裡,安得下千軍萬馬呢!”大家忙問是哪兒,他說:“井岡山嘛!”毛澤東聽后,馬上聯想到張瓊曾經向他說起的情況,十分欣喜,連忙要王把井岡山和袁、王的情況再講清楚些。此后,毛澤東心中就有了底。

三灣改編后,不足千人的隊伍短時間內難有作為,毛澤東自然決定找這個去處。10月27日,起義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茨坪,從此,開始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支工農軍隊,開辟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從此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

有感於秋收起義的重大意義,毛澤東提筆寫下了這首蕩氣回腸的《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

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

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

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

霹靂一聲暴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