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反動勢力的驚濤駭浪,顛覆了國共合作的大革命之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斗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歲月。然而,真正的革命者是嚇不倒的。“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7頁。8月1日,共產黨在南昌城內打響的第一槍,開啟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光輝前途。另辟蹊徑,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現工農武裝割據,中國革命由此走到了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歷史節點上的“第一槍”
大革命已經輝煌不再。在反動勢力的汪洋大海中,暗礁遍布、惡浪滔天,中國革命如何走出困境?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這個時期黨還處在幼年,來不及也不可能從容做好各種准備,就匆忙投入大革命的洪流。參見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1921-1949)(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21頁。正如后來毛澤東所言:“這時的黨終究還是幼年的黨,是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的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7頁。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沒有自己的“槍杆子”。這和當年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遇到的致命問題如出一轍。
在大革命后期,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反革命進攻,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都已經醒悟。亡羊補牢,1927年7月,共產國際提出改組中共中央,並明確要求共產黨公開宣布退出國民政府,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工農。7月12日,就在汪精衛公開“分共”前夕,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組成了中央臨時常務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從此離開了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崗位。
新的中央臨委成立后,迅速派出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和惲代英等赴江西九江,目的在於組織中共所掌握和影響的一部分國民革命軍,聯合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重回廣東,以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但是,李立三等人在19日到達九江后,發現情況有變。當時朱培德的第三軍、第九軍和程潛的第六軍都分道向南昌集中,對九江、南昌等地呈包圍之勢。張發奎此時開始明顯右轉,因為他面前隻有兩條路可供選擇,要麼“分共”,要麼反汪。在朱、程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張最終選擇了前者。形勢驟變,情況十分危急。李立三、譚平山等人當即於7月20日晚在九江開會研究對策。李立三在后來的文章中回憶當時的形勢:
“覺到張發奎態度之猶豫與右傾,那麼依靠張為領袖之回粵運動,很少成功之可能,甚至為三、六、九軍所包圍而完全消滅。縱然回粵成功,我們亦必在張、汪協謀之中而犧牲,將與我們回粵去號召農民暴動,實現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之目的完全相反。所以我們應該拋棄依張之政策,而決定一獨立的軍事行動。”《李立三百年誕辰紀念集》,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頁。
經過討論,會議作出決定:立即拋棄依賴張發奎的計劃,組織中共所能掌握的軍隊,盡快集中南昌,獨立發動反對南京和武漢國民黨政府的軍事行動,即南昌起義。會后,李立三迅速將這個會議決定報告中央。
由於在大革命期間忽視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當時中共能夠掌握或影響的軍隊相當有限。這些軍隊主要是:由共產黨人葉挺指揮的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北伐期間由葉挺獨立團為骨干編成的第四軍第二十五師的第七十三、七十五團以及第十師第三十團﹔還有賀龍指揮的第二十軍。
賀龍(1896-1969年),湖南省桑植縣人,出生貧苦農民家庭。1914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16年,他以兩把菜刀鬧革命,組織起一支農民革命武裝,在討袁護國和護法戰爭中屢建戰功。1926年夏,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時,已成為北伐軍中著名的左派將領。1927年6月,由於戰功卓著,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四·一二”事變后,革命轉入低潮,賀龍無所畏懼,堅定地站在共產黨和工農大眾一邊,率部參加並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擔任起義軍總指揮。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經周逸群、譚平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將領,賀龍身經百戰,最后迎來了革命的勝利。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文化大革命”中,賀龍被林彪、江青、康生一伙迫害致死。1975年獲得平反。
中共能夠指揮的這些軍隊,當時均已調到九江地區。然而,已經背叛革命的汪精衛、張發奎等人發覺這些軍隊的“異樣”,企圖以邀請上廬山開會為由,用調虎離山之計,將賀、葉招到廬山扣留,解除他倆的兵權。但汪的這個陰謀被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獲悉。當時葉的共產黨員身份還是極端保密的,他周圍的人都不知曉。
葉劍英,1897年生於廣東省梅縣。早年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1924年初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受國民黨左派廖仲愷邀請,參加創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任教授部副主任,是當時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北伐開始后初期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攻克南昌后,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葉毅然通電反蔣,隨即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7月,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上旬,兼任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團長,使這支革命武裝成為廣州起義的主力。12月11日,他與張太雷、葉挺等領導了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指揮。這次起義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相連接,成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與創立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開端。在此后半個多世紀裡,葉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是中國共產黨和共和國的卓越領導人。1986年以89歲高齡辭世。
軍情如火,葉冒險從廬山趕到九江,以劃船賞景的由頭將葉挺和賀龍約到甘棠湖煙水亭商量對策。經過短時間的磋商,最后決定:第一,不上廬山。第二,不接受張發奎調遣,立即將部隊開往牛行火車站,乘火車去南昌。第三,葉挺部隊先行,賀龍隨后。王敏昭:《“八一”訪賀龍將軍》,重慶《新華日報》1951年8月7日。甘棠湖的這次小小的聚會,后來被稱為“小劃子會議”。但這個“小劃子”成就了以后的“大計劃”。
葉、賀的部隊開到南昌后,得到了南昌公安局保安隊和由朱德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的接應。
朱德當時已是一個老資格的共產黨員。他於1886年12月生於四川省儀隴縣一個佃農家庭。1909年考進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武裝起義。1915年12月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戰爭。1917年在四川參加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的護法戰爭。1922年在德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年初到江西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培訓革命軍事干部。南昌起義中,朱德任起義軍第九軍軍長,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部隊撤出南昌后,率領余部轉至廣東、湖南南部一帶。1928年4月率部萬余人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合,成立工農革命軍(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並和毛澤東共同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此后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先后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並在黨內擔任重要領導職務,身經百戰,歷盡艱險,功勛卓著,在每一個重大關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位居十大元帥之首。共和國成立后,已經年過60的朱德依然精力充沛,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的重要領導職務,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深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愛戴和崇敬。毛澤東稱贊朱德是“人民的光榮”。1976年,以90歲高齡辭世。
就在部隊向南昌轉移的同時,得到李立三報告的中央臨委,已向共產國際通報此項重大變動。此時,中央接到共產國際根據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決定發來的電報。電報指出:“如果有成功把握,我們認為你們的計劃是可行的。”轉引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1921-1949)(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35頁。獲得共產國際的首肯,中央下定最后的決心,馬上成立了由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的前敵委員會,作為南昌起義的領導機構。
7月27日,周恩來從武漢經九江到達南昌。周曾是五四運動時期叱咤風雲的學生領袖,以后又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1926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中共江浙區委軍委書記。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后,回到武漢。
到達南昌后,周恩來就住在花園角朱德的寓所,聽取朱德介紹南昌的敵情,並商議起義事項。當時,朱培德的第三軍主力位於樟樹、吉安、萬安地區,第九軍主力位於進賢、臨川地區﹔程潛的第六軍主力正經萍鄉向南昌開進﹔第二方面軍的其余部隊位於九江地區。南昌市及近郊隻有第五方面軍警備團和第三、第六、第九軍各一部共3000余人駐守。因此,南昌舉事必須趕在援兵到來之前。當晚,周召集前敵委員會首次會議,經計議,定於7月30日舉行暴動。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