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紅色飛鷹——抗戰期間蘇聯志願航空隊援華始末

2014年12月31日08:0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紅色飛鷹

“Z行動計劃”

這時的蔣介石,也一改此前對蘇聯的重重戒心,轉而積極謀求與蘇聯簽訂《中蘇互助條約》,請蘇聯出兵參戰。據當時赴蘇聯談判的國民政府代表楊杰回憶,蘇聯方面也多次暗示在關鍵時刻會出兵援助。斯大林就曾很直接地告訴他:“如果日本取勝,蘇聯將出兵。”

然而蘇聯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最終拒絕了《中蘇互助條約》。蘇聯當時最關注的是西線德國越來越嚴重的威脅,他們的東線戰略是支援中國抗戰,讓中國拖住日本,以避免自己與日本的直接對抗。

蘇聯與中國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給予中國大量的秘密援助,從根本上說也是出於自身利益。即便這樣,對中國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蘇聯是抗戰之初第一個向中國提供援助的國家。

淞滬會戰爆發的第二天,蔣介石就向蘇聯駐華大使遞交軍火供給協議的草案:要求蘇聯在一個月內向中國提供350架飛機、200輛坦克和236門大炮,同時還要向中國派遣蘇聯飛行員、航空技師、炮兵和坦克手,以訓練中國軍事人員。中蘇之間很快達成了貸款和軍火銷售協定。蘇聯分三期向中國貸款2.5億美元。

緊隨其后,大批的蘇聯軍事裝備輸往中國,滾滾鐵流一直持續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這些武器包括:飛機1235架,坦克82輛,牽引車602輛,汽車1516輛,火炮1600門,輕重機槍14000挺,步槍5萬支,子彈1.8億發……

到1937年10月,中國空軍的飛機已經在激戰中損失殆盡。蘇聯援華的各種武器裝備中,飛機無疑是最為急缺的,同時,飛機也是能夠最快速地送到中國戰場的。

二戰中擔任蘇聯紅軍工程兵部部長的卡利亞金,就是蘇聯援華抗戰期間來到中國的一位高級軍事顧問。他撰寫的《沿著陌生的道路》,回顧了1939年奉調回國前的所見所聞。卡利亞金雖然不是空軍,但對蘇聯援華情況有相對全面的掌握。他在回憶蘇聯援華武器裝備的章節中,用很大篇幅敘述了蘇聯戰斗機的優異性能,以及對日本飛機的各項優勢。那個章節的標題翻譯成中文是“蘇聯技術裝備顯神威”。這個頗為驕傲的口吻倒真不是自夸。

蘇聯把自己空軍的當家機型給中國送來了。

蘇聯援華的戰斗機主要是伊15(外號“黃鶯”)和伊16(外號“燕子”)。這兩種飛機是當時世界軍機中的先進機型,各有過人之處。伊15是雙翼機,飛行穩定,轉向盤旋性能優異,缺點是飛行速度較慢。而伊16是單翼機,飛行速度快,俯沖、爬升性能出色,不足之處是操縱沒有那麼靈活。

面對它們的主要對手——日本的九六式,這兩種戰斗機分別在機動性和速度上大佔優勢,二者又剛好形成互補,在此后的空戰中,蘇聯飛行員利用雙機配合的戰術,戰果顯著。

蘇聯為中國提供的轟炸機是圖波列夫設計局的斯勃快速轟炸機(外號“喀秋莎”),它以轟炸機的面目出現,其速度甚至比日本九六式戰斗機還要快,單憑速度就能擺脫日本飛機的追擊。

不但是性能出眾的先進飛機,蘇聯還同時派來了優秀的飛行員。

蘇聯國防部長伏羅希洛夫在1937年9月接到了命令,要求召集最好的志願飛行員,向中國派送戰斗機和轟炸機。名義上是“志願飛行員”,實際上完全是以軍事命令的形式抽調,這些飛行員來自蘇聯各地,多為經驗比較豐富的飛行員,其中還有一些空軍試飛員。

為避免刺激日本,蘇聯對中國的援助極為隱秘,甚至在蘇聯內部都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整個援助計劃用“Z行動計劃”代稱。根據當時援華飛行員的回憶,第一批來華的飛行員接到調令時,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有不少人猜測是前往正在進行內戰的西班牙。因為他們的指揮員雷恰戈夫旅級(旅級是蘇聯高級軍銜,相當於准將)、后來擔任中國空軍顧問的索爾上校等,都曾在1936年作為志願飛行員到西班牙參戰,是空軍部隊裡鼎鼎大名的英雄人物。

第一批援華的戰斗機首先在蘇聯境內的阿拉木圖集中,然后飛往新疆,最后在蘭州交付中國。在蘇聯境內,這些飛機上的蘇聯空軍標志就被全部清除,機翼上刷上了青天白日機徽,連駕駛杆都改成了藍白相間的國民黨空軍標志性涂裝。

這是一條長達數千公裡的超遠航程,當時的戰斗機航程一般不過數百公裡,中國緊急在沿途開辟簡易機場,為這些戰斗機做中繼。

時值隆冬,沿途經常遭遇狂風暴雪,氣象條件惡劣,簡易機場又難以滿足安全降落的條件。第一個開辟這條航路的戰斗機中隊就損失了一架戰機。而在1937年最后的兩個月中,先后有20架援華戰機在途中失事。1938年以后,蘇聯的戰斗機就改為配件,和其他援華武器裝備一樣由陸路或是空中運輸,到中國再組裝起來。

而轟炸機航程遠,直接從蘇聯的遠東地區起飛,中途隻需經停烏蘭巴托一次,就能飛抵蘭州。

蘭州,是中國接收蘇聯援華武器和物資的中轉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楊麗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