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東
招兵買馬
冀中根據地隸屬於晉察冀邊區,在1937年底逐步形成,是中共領導建立的第一塊平原根據地。其位置在北平、天津、保定之間的三角地帶,屬戰略要沖。這個區域群眾基礎好,物產豐富,經濟相對發達,是晉察冀邊區的衣糧庫。
不過,這裡並不是敵后游擊戰的理想場所。冀中以平原為主,缺少高山密林的掩護,它又被平津、津浦、平漢三條鐵路動脈圍繞,利於日寇大部隊調動,八路軍則隻能用兩條腿與之周旋,斗爭環境可以說險象環生。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冀中根據地的游擊戰卻打得有聲有色。《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等經典的抗戰電影,都是取材於冀中根據地的抗戰故事。冀中根據地得以不斷壯大,除了中共領導下的根據地軍民機智英勇作戰,還有一批平津大學師生的特殊貢獻,他們被晉察冀邊區司令員聶榮臻稱為“邊區科學家”。
張珍是第一個到達冀中根據地的“邊區科學家”。他是輔仁大學化學系助教,中共地下黨員。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他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回到家鄉河北定縣,加入晉察冀邊區八路軍第三縱隊。
起初,張珍真的是投筆從戎,帶兵打仗去了。他當上了冀中軍區二分區參謀長,帶領部隊打了幾次游擊戰、伏擊戰,還得到了軍區嘉獎。
隨著冀中軍區部隊的壯大,裝備、物資上的現實困難越發凸顯。《游擊隊歌》中唱:“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從敵人手中繳獲確實是八路軍獲取裝備的重要途徑,但這種方式一來代價高昂,每件武器都要用戰士的鮮血和生命去交換﹔二來所獲終究有限,槍炮繳獲到手可以用上一段時間,彈藥卻是打一發少一發,繳獲量遠遠彌補不了消耗。
最關鍵的還是要靠自己,冀中根據地自力更生,著手建立自己的兵工廠。
熱兵器時代的武器彈藥制造,需要非常專業的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當時中國的整個軍事工業都極為落后,更何況根據地所處的都是科學、文化落后的偏遠農村。
科技人才,是根據地軍工首當其沖的需求。
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當時部隊中學歷最高的張珍。張珍在通州潞河中學上學時就入了黨,后來考取了燕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因為負擔不起學費,又轉考輔仁大學化學系半工半讀,並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教,以此為掩護從事地下工作。
一個張珍遠遠不夠冀中軍區所需。呂正操找到他,給他派了任務:“打仗就要死傷人,沒有醫藥不行﹔通訊也要收發報機﹔打仗還需要造手榴彈、地雷、子彈、炮彈……”總之,張珍要到北平去“招兵買馬”,動員一批知識分子、技術人才到根據地,還要採購藥品、醫療器械、通信器材零件……
在戰爭期間,去敵佔區採購藥品、通信器材零件極為敏感,看上去比“找人”要危險和困難。而實際上,張珍更發愁的是如何“找人”。
他很快就在北平建立起了交通站,通過一個學生家長以教會身份為掩護,為根據地輸送了大量藥品和醫療器械。而“找人”的任務費盡周章。
醫生和廣播人才,張珍通過地下工作時的關系很快找到了,但根據地急需的軍工人才卻沒那麼容易找到。這類人才,首先要專業對口,化學、物理兩個專業的師生最合適。這樣的人還必須有愛國心,有舍生膽。日寇侵佔平津后,多數愛國師生已經南撤。張珍一時並沒有明確的尋找對象。
在輔仁大學時曾經同住一個宿舍的孫魯是個很好的人選,他也是化學專業,各方面條件都符合,可是張珍找到他的時候,孫魯正患有氣胸病,需要定期到協和醫院治療。孫魯無法到根據地,但是他答應張珍,幫忙尋找、動員根據地需要的人才。
孫魯沒有食言。不久之后,他回天津家中過春節,在街頭巧遇正協助葉企孫組織清華南遷的熊大縝。孫魯大學期間曾從輔仁轉學清華,與熊大縝住在同一棟宿舍,兩人非常熟悉。
深知熊大縝為人的孫魯當即眼前一亮——熊大縝正是根據地軍工人才的最合適人選。
熊大縝是清華物理系七級畢業,成績突出。為適應抗日國防之需,熊大縝的畢業論文選擇了與軍事新技術密切相關的《紅外光照相術》。那時候紅外光照相技術剛剛出現,中國連普通膠卷都無法生產,熊大縝自己研制出紅外膠卷,完成了中國第一張紅外照片,深得導師葉企孫贊賞。1935年,熊大縝畢業留校任教,做葉企孫的秘書,平時就住在葉企孫家,師生二人情同父子。
熊大縝並沒有馬上答應孫魯去冀中根據地,他還要與自己的恩師商量一下。
那時,葉企孫本已安排好熊大縝去德國留學,卻被忽然爆發的盧溝橋事變暫時耽擱。一個在科技領域大有前途的青年才俊,要投身戰火紛飛的險地,葉企孫不免擔心,“吾是不贊成他去的,但因事關抗日,吾無法竭力勸阻,也沒有什麼理由可以阻止他。”
事實上,葉企孫不但沒有阻止熊大縝前往根據地,相反,他和弟子一樣,滿懷赤誠之心投身抗日洪流。這位當時中國的物理學泰斗,又為冀中根據地送去了更多的得意門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