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敵后神工——投身抗日洪流的中國科技精英 【5】

董少東

2015年05月19日07:4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敵后神工

親手炸日本軍列

氯酸鉀混合炸藥研制出來了,電雷管也造出來了,1938年9月,冀中根據地技術研究社准備讓自產的炸藥第一次投入實戰。他們的目標是日軍控制的鐵道線。

根據情報,這一天將有一列日軍軍列駛過平漢線。技術研究社不但要炸毀鐵路,還要在這列火車到達時引爆炸藥。這也是第一次對日軍軍列進行直接攻擊。

為了保障首戰告捷,八路軍這次攻擊在保定南北同時展開,各有一個爆破組實施攻擊。保定以南這一組由汪德熙負責,以北那一組由軍陶瑞負責。

汪德熙是研制氯酸鉀炸藥的核心,本來不應該親自上戰場。但是,他不但去了,而且親手操作了每一個步驟。這既是親手殺敵的血性,也是想給跟隨觀摩的冀中軍區工兵們做一次實戰示范教學。

這些戰士們多是貧苦農民出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給他們講解電雷管、氯酸鉀炸藥的原理實在有難度,隻能手把手地教給他們操作,讓他們當作程序死記硬背,不需理解隻要執行。第一次實戰,汪德熙不放心這些隻憑記憶來操作的戰士們。

這還真不是多慮。另一個爆破組,軍陶瑞繪制了電路連接圖,對一同出擊的人員仔細講述設置方法,然后把接線和埋炸藥工作交給了工兵。埋炸藥一切順利,等工兵接好線路,軍陶瑞一檢查,果然發現線路接錯了。他為了能夠確保安全引爆,把雷管的連接設計成了串聯和並聯相結合的方式,比平時教學略微復雜了一點,結果就把接線的工兵繞糊涂了。幸而軍陶瑞自己又檢查了一遍,把錯誤及時糾正了過來。

而汪德熙負責的這一組,他親手把12個炸藥筒埋到了一根鐵軌下面,插好雷管后,把電線拉到了200米以外的玉米地裡。一行人趁著夜色,埋伏在青紗帳,隻等日軍火車駛來。

直到后半夜,日軍火車還沒有來,隻有一輛日軍汽車,沿著與鐵路平行的道路開了過去。這之后,鐵路上傳來了轟隆隆的聲音,駛來的並非軍列,而是一輛裝甲巡道車。爆破組未作理會,任其駛過。

這輛汽車和裝甲巡道車,都是為日軍軍列查看軌道安全的。拆鐵軌是八路軍慣用的游擊戰方式,連戰士們都開玩笑說自己是“扒路軍”。“扒路軍”其實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破壞了日軍交通線,扒走的鐵軌還給根據地兵工廠提供了造槍造炮的鋼材。

日軍顯然沒少吃這種苦頭,每逢有重要軍列,都會先派汽車、裝甲巡道車在前面查看一番。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一天,他們遇到的不是“扒路軍”而是“炸路軍”,就等日軍軍列開到才引爆。

裝甲巡道車開過去后不久,日軍的軍列開了過來。夜色之中隻能看到黑黢黢的大蟒蛇一樣的黑影,順著鐵軌高速前行。汪德熙透過玉米葉子的縫隙,緊盯著火車車頭。鐵軌旁的一棵小樹是炸藥位置的標志。火車車頭剛到小樹跟前,早已被攥了很久的引爆器終於按了下去。

一聲巨響,列車車頭歪著身子沖出軌道,側翻著向前沖了一段。后面的車廂則歪七扭八地擠作一團。

爆破組一看引爆成功,也顧不上歡慶勝利,抱起引爆器,胡亂卷了一下電線,向青紗帳的深處隱蔽而去。

這一次震動華北日軍的爆破行動,宣告了根據地自制氯酸鉀混合炸藥的成功。此后,這種炸藥不但經常在日軍鐵路線上炸響,而且裝進了地雷、手榴彈、炸藥包……成了八路軍最有威力和殺傷力的“重火力”。

不過,這種炸藥的基礎原料氯酸鉀,總數隻有撿到的那三船,再也沒有新的補充來源,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汪德熙、張方和在天津為根據地秘密制造TNT的林風,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肥田粉。

肥田粉是中國在上世紀30年代最早使用的一種化肥,主要成分是硫酸銨。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硫酸銨可以轉化為硝基化合物,再“升級”就是TNT。

在當時的中國,化肥的普及程度雖然不像現在,但無論在淪陷區和國統區,買到肥田粉都不是難事。特別是在日偽佔領區,日軍為了能夠征收到更多的糧食,向當地農民強行配售肥田粉。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實際上被八路軍暗中買走。日軍做夢也想不到,他們竟然成了八路軍根據地最可靠的炸藥原料“供應商”。

1938年底,冀中根據地的炸藥研制、生產已經打開了局面,汪德熙覺得自己任務完成,決定離開根據地去繼續完成學業。一直和他焦不離孟的張方很不贊同,極力勸阻。但汪德熙說,這裡制造炸藥、雷管的“種子”已經播下,他一個人離開影響不大。他繼續完成學業,對國家用處更大。

汪德熙的確做了更長遠的選擇。新中國成立后,汪德熙以自己所學加入到另一種威力巨大的爆炸物研究——原子彈。他是我國核化學奠基人,為研制原子彈、氫彈做出了重要貢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