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紫
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向來是超群出眾和發揮神威的。在抗日戰爭時期凸現得尤為顯著。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就制定了聯合一切力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發展對內、對外統一戰線的政策。在這方面,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就留下了感人的故事,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朱德:回贈教士《什麼是法西斯主義》,送給史迪威抗日相冊
抗日戰爭時期,大力倡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國共產黨,對外國教會組織、外國傳教士也明確採取了團結和爭取其為中國抗戰服務的政策。許多有機會接觸外國傳教士的中共領導人更是身體力行,主動與傳教士交往,從中尋找朋友,合作抗日,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朱德即是典范。他不僅利用一切機會和條件增進傳教士和八路軍的相互了解,而且還鼓勵傳教士為八路軍服務、爭取傳教士為八路軍捐助物資。
1937年底,美國軍人卡爾遜和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在山西洪洞訪問了在當地傳教的英國教士特魯丁格夫婦。特魯丁格深明事理,待人熱忱,在華傳教已40年。當談到八路軍時,他說,幾個月前,八路軍來這裡抗擊日寇,從老百姓和傷兵的口中,他和教友聽說八路軍打仗勇敢,戰術機動靈活﹔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秋毫無犯﹔救死扶傷,對放下武器的敵人亦不虐待。他聽了這些以后,感到很驚異。因為在此之前,他還沒有聽說中國軍隊這樣做過。八路軍總部移駐洪洞時,特魯丁格結識了朱德,朱德向他耐心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抗日政策。特魯丁格看到八路軍傷兵醫院條件很差,便熱心捐贈了一些錢和藥物給醫院。他還把自己唯一一本《新約全書》送給朱德,並打算派出聖經班的教士到八路軍中傳教。
針對特魯丁格的想法,朱德寫了一封感謝信給他,說明八路軍並不需要宗教,並回贈了特魯丁格一本《什麼是法西斯主義》。
讀了這本書,特魯丁格懂得了許多東西。多年來,他篤信隻有基督教才教人以憐憫之心,同情弱者,照顧傷者,對人溫柔、體貼、容忍、博愛。可是他看到,八路軍也同樣同情窮人,無償為群眾治病,愛護傷病員,對老百姓溫和、善良、耐心,而且還教導、保護人民。在戰斗中,對敵人卻是個無情、嚴峻的斗士,對殘害百姓的人毫不留情地加以懲罰,這恰恰是基督教所不能做到的。從此以后,這位老教士經常低聲禱告,祈求上帝大發慈悲,摧毀那些轟炸中國百姓、使中國百姓蒙受苦難的日本飛機,帶來世界安寧﹔祈求保佑八路軍領導人朱德、毛澤東,讓他們高瞻遠矚,把人民帶向勝利和獨立。他們還為八路軍禱告,祈求傷病員能得到藥品,祈求八路軍戰士在戰斗中勇敢、機智等。
在抗日戰爭期間,不少外國傳教士不囿於傳經布道、普度眾生,而是主持正義、除暴安良,這種精神十分可貴。而他們能做到這點,同中國共產黨實施的正確的統戰政策是分不開的。作為中共領導人之一的朱德,以他的慈祥、寬厚、善良、純朴等完美的人格魅力感召了包括傳教士在內的許多外國友人投身於中國抗戰。美國軍人卡爾遜於抗日戰爭初期去華北八路軍考察時結識了朱德。他返回后,在與朋友談到對八路軍領導人的印象時,曾經感嘆地說:“以前我隻見過一位真正身體力行的基督教徒,就是我父親,他是公理會牧師。朱德應當算第二個。”當朋友提醒卡爾遜說朱德不信教時,卡爾遜說:“我指的不是那些隻會唱贊美歌、謝主恩的基督教,我指的是那些獻身於解放以及保護窮人和被壓迫者的人——他並不自私自利,抓錢抓權,他力行的是兄弟之愛!”
朱德與美國將軍史迪威的友誼令人動容,從中彰顯了朱德的國際統戰情懷。1942年3月,時年59歲的美國陸軍中將史迪威受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派遣,赴緬甸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3月6日,身兼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美國援華物資監督、滇緬公路監理官等多重身份,史迪威來到了重慶,開啟了他在中國戰場的征途。在中國的日子裡,史迪威通過自己的獨立觀察,對中國共產黨逐步了解並漸漸支持。他摒棄了當時大多數美國人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成見,公正、客觀地評價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他在筆記中寫道:“他們的情報工作、組織機構和戰術都很出色。他們不要城市,而滿足在農村過艱苦的生活。”
1943年11月7日,羅斯福總統的特使帕特裡克·赫爾利抵達重慶,史迪威努力說服赫爾利,美國政府的對華援助不應將共產黨排斥在外。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必須想辦法把武器交給斗志昂揚的共產黨人。”他在給赫爾利的一份備忘錄中說:“第十八集團軍(紅軍)是能發揮作用的,對這一點不能有半點誤解。他們可以調到不會與中央政府軍發生沖突的地方去執行任務。”他給馬歇爾的信中說,蔣介石應該和共產黨達成包括得到武器裝備在內的協議,讓八路軍在山西參加戰斗。在他的努力下,不久,羅斯福總統在一份發給國民黨的“態度非常強硬的電報”中,明確表示應把共產黨納入美國政府對華援助的范圍。
1944年1月,史迪威同意政治顧問約翰·謝偉思關於向延安派遣美軍觀察組的報告,與中共駐重慶辦事處的周恩來談判,要求派觀察組到中共抗日根據地進行合作。當年七八月間,在史迪威的努力倡導下,蔣介石被迫同意美方派出以包瑞德為首長的美軍觀察組到延安視察。隨即,美軍觀察組分兩批抵達延安,對陝甘寧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朱德同毛澤東、周恩來一道熱情歡迎並接見了他們,朱德還多次向他們介紹了八路軍的抗戰情況。美軍觀察組離開延安后,向史迪威作了一個匯報。
史迪威由此更加清楚地了解和認識到,中共是“中國最團結、最進步、最強大的勢力”,是“現今中國起作用的不可估量的巨大力量”。史迪威斷定,積極為變革而奮斗的中國共產黨,最有可能讓美國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包瑞德在同美國記者談到同朱德會見的情形時也稱贊到,他所見到的朱德將軍,同一張口就向美國索要飛機、坦克的國民黨將軍們截然不同,朱德將軍始終強調的是依靠人民的力量。
史迪威聽到這些話非常激動,不止一次地表示要見見這位朴素真誠的八路軍總司令。此后,史迪威更加同情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努力敦促美國政府與中共合作,“應當反對中國的中央政府,而更多地信任在延安的更有效率的中國共產黨人”。
就這樣,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史迪威積極支援中國抗戰,然而,終因他主張動員中國的一切力量抗擊日本、反對蔣介石消極避戰而與蔣介石發生矛盾,最后的結果卻是黯然回國——拋開性格、謀略等方面的矛盾不說,史迪威的親共,也讓他和蔣介石沖突不斷。在蔣介石的一再堅決要求下,1944年10月19日,史迪威接到羅斯福總統的召回令,結束了他在中國的軍旅生涯。在此之后,他再也沒能踏上過中國的土地。
離開中國之前,史迪威留下了兩封告別信,一封給陳納德,另一封給朱德。他在寫給朱德的告別信中,對他無法與朱德及其創建的杰出軍隊建立聯系表示遺憾。他在信中說:“對不能與您和您的不斷壯大的杰出的部隊並肩抗日深感失望。”
收到此信后,朱德在史迪威離華前將自己保存的一本反映根據地軍民戰斗、生活的珍貴相冊,托人贈送給史迪威留作紀念。朱德在相冊首頁上題寫著:“敬贈史迪威將軍,朱德。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相冊首頁照片拍的雖然是毛澤東、朱德,但遠景正好是在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盡管史迪威曾以沒能和朱德並肩作戰為人生一大遺憾,但是至少通過這本相冊,兩位名將傳達了彼此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
1946年10月12日,63歲的史迪威因患胃癌,在舊金山逝世。
朱德得知這一噩耗,隨即向史迪威夫人發去一封唁電:
史迪威夫人:
謹為史迪威將軍的死致哀!史迪威將軍的死,不但使美國喪失一個偉大的名將,並且使中國人民喪失一個偉大的朋友,中國人民將永遠記著他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貢獻,和他為建立美國公正對華政策的奮斗,並相信他的願意終將實現。
對你及你的家庭謹致悼唁。
朱 德
一九四六年十月十四日
數日后的1946年10月17日,《新華日報》還專門刊載了朱德的這封電報內容,以示悼念。
史迪威與朱德的友誼並未因兩人的相繼過世而中斷,史迪威對中國人民的情誼后來由他的兒孫輩傳承下來。1979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以后,他的兩位女兒史文思與鳴文森受中國友誼協會的邀請赴中國訪問。她們見到了宋慶齡、康克清、王炳南、黃華等許多知名人士。
1987年7月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會見廳裡氣氛熱烈。這一天,是朱德逝世11周年的忌日。他的遺孀、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與前來中國友好訪問的史迪威將軍的后裔代表團相聚在一起,共敘友情。而那本抗戰期間朱德贈予史迪威的相冊,也於30多年后的這天,由史迪威的女兒們回贈給了康克清。
在會見中,史迪威將軍的女兒史文思深情地對康克清說,她的父親在去世前的幾個月時曾對她講:“我真想扔掉手中的鐵锨,到那邊去找朱德,扛起來福槍,和他並肩作戰。”
推薦閱讀
緬懷開國上將宋時輪:早年三次擊退日軍圍剿 曾主持軍事科學院工作28年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