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江浙滬走出來的國共兩黨領導人》——

“不爭權的紅色教授”——張聞天【5】

2015年12月04日09:58   

五、被貶黜出權力核心

張聞天擔任中共中央總負責人后,堅定地支持了毛澤東的軍事路線。毛澤東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也由遵義會議后的“軍事上的幫助者”,到重佔遵義后的“前敵總指揮”,到重新建立的“三人軍事小組”,在張聞天的配合與支持下,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一步步得到鞏固。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張聞天又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堅定地站在一起,與張國燾“另立中央”的分裂主義錯誤進行了嚴肅斗爭,直到1936年6月,張國燾宣布取消“第二中央”,張聞天為維護黨內團結、保証長征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1937年8月22日,洛川會議召開,張聞天做了發言,表示贊同毛澤東報告中闡述的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在敵后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等重要思想,並三次論及“持久戰”戰略方針。

不久王明自蘇聯回國,在十二月政治局會議中,批評了洛川會議過分強調獨立自主的思想。會上,張聞天承認了過去有某些錯誤,但明確肯定瓦窯堡會議到洛川會議統一戰線方針基本上是正確的。他堅定地站在毛澤東一邊,對王明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進行堅決斗爭,使之未能造成全局性重大錯誤,對全黨貫徹正確的抗戰路線起到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召開之前,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負責人王稼祥自蘇聯回國,在1938年9月中下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傳達了共產國際執委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的指示:

“應該承認毛澤東同志是中國革命實際斗爭中產生出來的領袖,請告訴王明,不要競爭了!”

此話雖是針對王明說的,但張聞天也確實認為“毛澤東同志是中國革命實際斗爭中產生出來的領袖”,正如毛澤東所說,“洛甫這個同志是不爭權的”,因此,張聞天在得知共產國際指示后,立即做好了移交權力的准備。

9月29日,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召開,張聞天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首先推舉毛澤東為中央總書記,陳雲等也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提議毛澤東任總書記。但毛澤東認為,目前尚不是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堅持讓張聞天繼續擔當這一職務,他幾次對張聞天說:“洛甫,你是‘明君’,——開明之君,黨中央總書記繼續由你擔任吧。”

張聞天十分清楚,由毛澤東擔任總書記是遲早的事。而他歷來尊重毛澤東的意見,既然毛澤東認為現在移交還不是時候,他也就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但是在會后,他開始為毛澤東擔任總書記做准備,主動將工作轉移給毛澤東,將政治局會議召開地點也轉到楊家嶺毛澤東的住處。雖然此后一段時間內的會議仍由張聞天主持召開,但一切重大問題全部交由毛澤東定奪。

工作移交后,張聞天的工作由全局轉向局部,最高負責黨的理論建設、干部教育、文化宣傳等。這一期間,他主編《解放》、《共產黨人》等刊,並撰寫大量論文,闡發、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他撰寫的《論青年修養》、《論待人接物問題》、《略談黨與非黨員群眾的關系》、《提倡朴素與切實的工作作風》等論思想品德修養和黨性鍛煉的文章,教育了延安和全國各地剛剛走入革命隊伍的大批同志。他還親自指導和組織力量,出版了英、俄、法三種文字《中國通訊》,以開展國際宣傳。

雖然這一階段張聞天將權力移交給了毛澤東,他的工作重點也轉移到宣傳教育方面,但他在黨內負總責的具體工作是逐步移交的,即使最高職責移交后,中央秘書處也一直由他負責,而黨內外一些具體問題、若干重要的實際工作,仍然是由他過問和處理的。

因此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對於全黨的工作和有全局影響的事情,張聞天一直關注並發揮著作用,他在黨內仍然是有威望、有影響的領導人之一。

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做《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標志著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始﹔在9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把中共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即1931年至1934年間黨的領導人所犯錯誤定性為“左”傾路線錯誤,認為這次錯誤路線比“立三路線”的“左”傾“形態更完備,統治時間更長久,結果更悲慘。”這是因為他們自稱為“國際路線”,穿上馬克思主義的外衣,其實是假馬克思主義。

聽了毛澤東的報告,作為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之一,張聞天深知自己難辭其咎,他在當天的會議上第一個做出檢討,無情地剖析自己,並請求辭職,同時提出“補課”。

此后,他不再擔任中央書記處會議召集人和中央宣傳部部長的職務。在1942年整風運動全面開始后,張聞天受到了批判,他的政治地位與威望急劇下降,就連他那篇在黨內外產生廣泛影響的《論待人接物問題》也被說成不講階級觀點,遵義會議上他支持毛澤東的功績被抹殺,在“雞鳴三省”首先提出確立毛澤東領導地位的功績再也無人提及。

在1942年1月至1943年5月,他因“缺乏實際經驗”下農村補課,到陝北神府、綏德、米脂和晉西北的興縣等地幾十個村庄近一年半,進行實地調查。

1943年3月,張聞天正在綏德調查的時候,接到中央電報通知,即返回延安,參加3月中旬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調整后的中央機構和人事安排為:

中央政治局主席:毛澤東

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

《決議》指出:中共中央書記處是政治局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在政治局方針下“有權處理和決定一切日常性質的問題”,“組織上服從政治局”決定﹔書記處所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后決定之權”。

會議之后,張聞天正式離開了中央書記處,從此離開了中共中央核心領導層。抗戰勝利后,張聞天主動要求到東北做地方工作。在四年多時間裡,他先后出任牡丹江地區中共中央北滿分局代表、合江省委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部長、東北財經委員會副主任、遼東省委書記等職務,將大量心血投入到東北根據地的建設中,為建設東北的大后方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張聞天的工作轉入外交戰線,195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任命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然而,由於美國等國家對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百般阻撓,駐聯合國代表團最終未能成行。1951年2月,周恩來征求張聞天的意見,在中央將設置的對外工作指導委員會與駐蘇聯大使中做出選擇,張聞天選擇了后者。

對於曾任中共中央總負責、時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張聞天來說,出任副部長級的駐蘇大使,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也有人認為,張聞天領導東北地區經濟建設成績卓著,讓他出任駐蘇大使是大材小用。但他們不知道,這正是張聞天自己出於不爭權的選擇。凡是有選擇機會的時候,他總是越來越遠地選擇遠離毛澤東,赴陝北農村調查是第一次﹔赴東北做地方工作是第二次﹔任蘇聯大使是第三次。

4月15日,張聞天飛抵離開了20年的莫斯科,接替王稼祥,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特命全權大使,一直到1954年底回國,張聞天在駐蘇聯大使的職位上工作了四年。回國后,張聞天出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長,先后協助外長周恩來和陳毅工作,奮斗在新中國外交戰線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