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國
織夢窯灣
——劉飛淮海大戰萌發再現蘆蕩斗爭設想
1948年11月8日,華東野戰軍一縱副司令員劉飛率部在蘇北首戰窯灣,參加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圍殲黃百韜兵團第63軍。
窯灣城三面環水,東瀕駱馬湖,西傍京杭大運河,北臨老沂河,是京杭大運河畔的一處水運要津。根據窯灣地形特點和敵人倉促布防、立足未穩、士氣低落等情況,劉飛當機立斷,決心不予敵以喘息機會,採取急促勇猛的戰斗行動發起攻擊,打敵措手不及。縱隊在行進間即令所轄3個師從東、北、東南三面包圍壓縮敵人於窯灣,背水一戰,首先肅清外圍,爾后,縱隊對各師不再調整部署即轉入總攻,務於12日前全殲窯灣之敵。11日下午4時30分,總攻開始,一縱僅用6小時即殲敵兩個師5個團共13772人,生俘7000人。次日晨,第63軍軍長陳章企圖渡運河逃跑被擊斃。
窯灣戰斗創造了在攻堅作戰中以一個縱隊殲敵一個軍的范例,受到華東野戰軍首長通令嘉獎。新華社隨軍記者崔左夫趕到一縱採訪,請劉飛談談窯灣大捷的制勝妙訣。但劉飛卻講了部隊進入山東后自己指揮作戰傷亡過大的教訓,隨后帶他去看部隊,恰遇打掃戰場歸來的59師175團2營官兵。劉飛指著征塵未洗的官兵對崔左夫說,這個部隊最早的一批戰斗骨干是“江抗”留在東路的傷病員,他們堅守陽澄湖蘆葦蕩的斗爭經歷很有意思,勝利后你一定要寫寫這支部隊。
1957年夏秋時節,崔左夫赴蘇南採訪兩個多月,獲得后方醫院傷病員堅持陽澄湖斗爭的大量生動鮮活材料。虞山腳下、陽澄湖畔,蘆花悄吟、槳聲細說,那麼多動人心弦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往事紛至沓來,一一在眼前呈現,又齊集他的心懷。菊茂蟹肥時節,崔左夫收獲蘇南之行的寶貴成果——紀實文學《血染著的姓名》。作品雖僅有7000字,但生動傳神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相持階段,蘇南水網密布地帶敵我犬牙交錯斗爭的瑰麗畫卷。崔左夫哪裡會想到,這篇充滿江南水鄉特有風土人情和歷史氣息、交錯描繪武裝斗爭與地下斗爭、浸透軍民魚水情的未定稿,后來成為藝術家打造紅色經典的濫觴。
頻道精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