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顆子彈與紅色經典《沙家浜》【6】

高建國

2015年12月09日09:2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顆子彈與紅色經典《沙家浜》

經典余韻

——永不謝幕的“江抗”故事

那顆在江陰顧山與劉飛結緣的子彈,隨著由青及壯到老的劉飛時疾時徐地飛了45年一個月零兩天,終於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江城南京找到了歸宿。1984年10月24日,蘆蕩英雄劉飛在南京與世長辭。一個問題令家人頗費躊躇:怎麼處理劉飛身上那顆子彈?

朱一永世難忘,1945年9月19日晚,劉飛率蘇中軍區教導旅准備攻取如皋城,胸部隱隱作痛的傷口提示他,兩天之內必有大雨。劉飛在中秋之夜指揮全旅冒著傾盆大雨強渡護城河,趁守敵未發覺從城西和城北同時突破,一舉殲滅城內偽軍4000余人,以小的代價奪取大的勝利。莫非是受劉飛血肉之軀教化,敵人的子彈也有靈性?幾度朝暮晨昏,朱一和孩子為子彈去留反復思忖,最終決定,劉飛遺體火化前取出子彈,用以教育子孫后代。在蘇州市黨史辦主任喬家霖建議下,朱一和兒女把子彈捐贈給新落成的蘇州革命博物館。

2015年“八一”建軍節,上海滬劇院全新復排的《蘆蕩火種》,在故事發生地常熟再度亮相。熱心的常熟人在座無虛席的保利劇院重溫紅色經典,發現復排后的戲揚長避短,繞開滬劇沒有武打、不擅表現“正面打進去”的難題,恢復了當年加上去的“喜堂聚殲”結尾,第七代阿慶嫂重新作為一號人物出現在舞台上,全劇重新散發著濃郁的傳奇色彩。而上海人也驚喜地發現,如同英國人詹姆斯的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使雲南迪慶成了世人向往的伊甸樂園香格裡拉,電影《地道戰》熱映使冀中平原上的尋常村落冉庄成為旅游熱點,《蘆蕩火種》和《沙家浜》也使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橫涇,成為紅色和綠色資源俱佳的旅游勝地沙家浜,景區僅門票年收入就超過1億元。這是紅色經典在精神變物質中造福一方神奇功能的體現,是常熟人民辛勤勞動和巧用紅色資源智慧的結晶,也是劉飛等傷病員對再生之地人民的特殊回報。

百歲夏光於2012年1月辭世后,追隨抗戰殉國的傷病員張世萬等人將骨灰安葬在沙家浜,實現了生前描繪陽澄湖朝霞譽滿蘇南,身后欣賞陽澄湖朝霞永世長眠的人生夢想。碩果僅存的“江抗”歷史“活化石”中,曾參加過黃土塘、夜襲滸墅關車站和火燒虹橋機場等戰斗,36個傷病員中唯一存世的92歲的吳志勤,1966年懷揣上百枚獎章解甲回到無錫,經過數十年苦苦尋求,終於在2014年找到了當年負傷時幫助自己和戰友逃出虎口的大嫂錢石蘭,在東路地區喚起新一輪“江抗”熱。上海姑娘白山,是在陽澄湖護理過劉飛的唯一健在者,也是紅色經典中女衛生員小凌的人物原型之一。桑榆之年,這位92歲的上海瑞金醫院原院長最感愜意的,就是欣賞自己珍藏的陽澄湖戰地小照和劉飛家人留影。97歲的施光華,見証了“江抗”在東路兩度興起的全過程,施老58年前曾為崔左夫提供過重要素材,今天仍精神矍鑠,思維敏捷,成為解讀“江抗”的活字典。

當年董家浜西南梅村東來茶館老板胡廣興,在日寇封鎖蘆蕩企圖困死新四軍傷病員的危急時刻,掩護侄子胡小龍水下托船潛行將傷病員安全轉移,胡氏叔侄成為紅色經典中茶館老板和沙七龍的人物原型。今年5月,在有關方面的協助下,筆者在上海奉賢區找到年屆88歲的胡小龍。抗戰中胡廣興因難舍雙妻不得不退黨離鄉到上海,后因病去世,而草根抗日英雄胡小龍,則低調存世不為人知。

自1957年葉飛牽頭將吳焜遺骸從江陰遷至南京雨花台起,從“江抗”走出的畬族雄鷹、華野一縱團長藍阿嫩,“江抗”副總指揮、開國少將喬信明,因火燒虹橋機場聲名鵲起的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廖政國,蘆蕩英雄、開國中將劉飛,謝世后相繼安葬在南京雨花台。

頻道精選


朱德與毛澤東、周恩來珍貴合影(組圖)

劉伯承與鄧小平:戰場上的最佳拍檔(組圖)

解密:1947年董必武怎樣把黨的活動經費轉移到延安?

延安時期朱德六十大壽: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寫賀詞 

少年項南脫稿演講《拜人民為師》 全場掌聲雷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