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國
再現崢嶸
——上海人民滬劇團創演《蘆蕩火種》
就在崔左夫踐行戰地之約從蘇南滿載而歸之際,上海人民滬劇團編劇文牧被電影《鐵道游擊隊》吸引,正渴望創作一部抗戰傳奇劇。
抗戰期間文牧在上海郊縣村鎮跑碼頭演戲,熟悉上海遠、近郊的風土人情、民間習俗和日寇、漢奸等各色人物,但對我軍官兵卻不甚了解。他邀1944年參加新四軍、抗美援朝后從第20軍文工團團長任上轉業回上海的滬劇團黨總支書記、副團長陳榮蘭一起創作,陳榮蘭欣然應允,並於1958年9月趕赴南京軍區,獲得老戰友崔左夫的《血染著的姓名》。新奇而別具特色的36個傷病員湖上斗爭的故事,一下子喚起文牧當年的抗戰記憶。他以劇作家特有的眼力和敏感迅速鎖定這個題材。陳榮蘭帶文牧去拜訪自己的老軍長、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劉飛的愛人朱一,經她協調赴杭州59師175團,了解團史並看了戰士演出的反映新四軍傷病員堅持陽澄湖斗爭的小話劇《蘆葦塘》。陳榮蘭返滬后組織主創人員構思了“茶坊智斗”這出重頭戲,以此為重心展開矛盾沖突,使戲的故事梗概和框架基本定型,寫出《碧水紅旗》。陳榮蘭將劇本送正在住院治病的劉飛征求意見,劉飛聽朱一念完劇本,提出要進一步貼近生活,並拿出自己1957年寫的反映陽澄湖斗爭的8萬字回憶錄《火種》供他們參考。文牧、陳榮蘭據此重新調整劇本並更名為《蘆蕩火種》。
劇本寫的春來茶館男老板,以當年常熟縣委秘密交通站負責人、董家浜西南梅村東來茶館老板胡廣興為原型。陳榮蘭提議說,滬劇以旦角戲為主,戲裡男角多,不利於發揮劇種特色,影響戲的觀賞性,建議把茶館老板改為老板娘,得到文牧贊同。劇中設置阿慶嫂這一人物,原劇中茶館男老板的侄子胡小龍變為沙七龍,並為其新添媽媽沙老太。戲劇主要情節由新四軍傷病員隱蔽蘆葦蕩堅持與敵斗爭,變為阿慶嫂為掩護傷病員與敵人斗智斗勇的傳奇故事。為便於舞台表演和使戲劇整體更為緊湊,劇中36個傷病員減為18個。
1960年夏,劉飛安排《蘆蕩火種》劇組到59師175團下連當兵體驗生活。陳榮蘭還帶劇組演職人員到常熟橫涇蘆蕩採風,為准確把握劇中角色心理和一招一式奠定堅實生活基礎。她發現常熟茶館女老板通常腰系前后兩片的竹裙,便請自己的妹妹設計了阿慶嫂的竹裙。
1960年1月17日,《蘆蕩火種》首次彩排,爾后在上海人民大舞台公演,引起很大反響。上海9個不同劇種的劇團移植《蘆蕩火種》,全國31個劇團演出該劇。1963年12月22日,應北京市委邀請,《蘆蕩火種》劇組赴京演出。1964年1月23日,劉少奇、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蘆蕩火種》演出,親切接見全體演職人員並合影留念。劇組載譽返滬后,《蘆蕩火種》連續9個月在上海美琪大劇院公演370多場,觀眾達56萬人次。1964年夏,因出國未看《蘆蕩火種》的陳毅,路過上海時特意觀看《蘆蕩火種》,並給予很高評價。
頻道精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