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顆子彈與紅色經典《沙家浜》【5】

高建國

2015年12月09日09:2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顆子彈與紅色經典《沙家浜》

國家工程

——領袖與藝術家共鑄紅色經典《沙家浜》

《沙家浜》劇照

1963年5月3日,江青在杭州勝利劇院觀看了滬劇《蘆蕩火種》的演出,隨后將這部戲推薦給北京京劇團移植改編為京劇。

同年11月,北京京劇團確定薛恩厚、肖甲、楊毓珉和汪曾祺4人組成創作班子,以汪曾祺為主要執筆者,開始劇本京劇化移植改編。根據原劇濃郁的地下斗爭色彩,京劇將劇名改為“地下聯絡員”。由於移植改編倉促上馬,加之對劇種之間的藝術轉換缺乏經驗,初次改編審看效果不理想,江青要求此劇不得再演。在北京市委書記彭真的支持下,創作組重整旗鼓進駐頤和園龍王廟潛心攻堅,移植改編重心放在增強戲的文學性上。第四場戲“智斗”堪稱全劇精華,汪曾祺在滬劇本為刁德一設計的“基本調”戲文基礎上,為阿慶嫂和刁德一設計了一段堪稱現代京劇經典的台詞。這段脫胎於滬劇市井生活語言行雲流水般干淨利落的唱詞,通俗曉暢、韻律鏗鏘,把阿慶嫂熱情周到、靈活機智而又圓通潑辣的性格特征及非凡膽略和才干,表現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為這一核心唱段和阿慶嫂形象塑造增色不少。創作組宵衣旰食,晝夜苦干,僅用10天時間移植改編即大功告成。

為解決京劇傳統程式與反映現代生活之間的矛盾,編導確定阿慶嫂、郭建光、胡傳魁以傳統京劇的旦行、老生或生行和花臉行為基礎,既非丑角又非生角亦非淨角的刁德一,則跨行當定位角色,即唱念以老生行為基礎,而劇詞運用和舞台語調唱腔唱法,重在突出漢奸匪偽身份和陰險狡詐的性格特點,解決了特定角色與京劇程式對號問題。

1963年12月下旬,北京市委邀請滬劇《蘆蕩火種》劇組進京演出。北京京劇團不失時機與上海人民滬劇團對口觀摩,文化部和北京市還安排北京京劇團到駐京部隊下連當兵和體驗生活。1964年3月底,彭真等北京市領導審看修改后的《蘆蕩火種》,當即批准對外公演。4月2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陳毅等,觀看了京劇《蘆蕩火種》,盛贊演出成功。

1964年7月23日晚,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觀看了京劇《蘆蕩火種》。毛澤東說,戲是好的,胡傳魁、阿慶嫂、刁德一人物刻畫得好。毛澤東提出三點意見:一是覺得劇中新四軍的音樂形象不飽滿,要鮮明地突出新四軍戰士的音樂形象﹔二是軍民魚水關系不夠突出,要加強軍民關系的戲﹔三是結尾不合適。移植改編的京劇保留了滬劇新四軍利用胡傳魁結婚,喬裝吹鼓手和轎夫喜堂聚殲敵酋的情節。毛澤東認為,這樣一來,結尾成了鬧劇,全劇就成為風格不同的兩截子了,應該改為新四軍正面打進去。要突出武裝斗爭的作用,用武裝的革命消滅武裝的反革命。毛澤東幽默地說,蘆蕩裡都是水,革命火種怎麼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抗日革命形勢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故事發生在沙家浜,中國有許多戲用地名為戲名,我看這出戲就叫《沙家浜》吧。

創作組移師上海苦干10天,完成了新一輪劇本修改。郭建光取代阿慶嫂成為一號人物,唱詞由78句增至101句。傷病員被困蘆蕩仍如挺拔青鬆一場戲成為全劇核心,軍民關系的戲也有所加強。劇中新增“奔襲”“突破”“聚殲”三場戲以體現“正面打進去”,結尾改為傷病員痊愈后飛兵奇襲沙家浜,鮮明體現了武裝斗爭主線。

1965年4月底,北京京劇團《沙家浜》劇組抵滬排練,5月1日在上海人民大舞台首次公演。1968年7月1日,毛澤東、周恩來觀看了中央樂團演出的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

頻道精選


朱德與毛澤東、周恩來珍貴合影(組圖)

劉伯承與鄧小平:戰場上的最佳拍檔(組圖)

解密:1947年董必武怎樣把黨的活動經費轉移到延安?

延安時期朱德六十大壽: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寫賀詞 

少年項南脫稿演講《拜人民為師》 全場掌聲雷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