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党史频道 >> 图书连载 >> 母亲邵华
 
图书简介  
  毛泽东唯一嫡孙毛新宇将军的新著《母亲邵华》,近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毛新宇将军回忆其母邵华的深情大书。作者分别从母亲邵华早年的坎坷经历、母子之间及亲人之间的相处、母亲的处世风格、母亲对摄影的热爱四大部分讲述了共和国女将军邵华的一生经历。
  本书首次独家披露了毛氏家族后人的生存现状,也是第一部关于毛泽东的好儿媳邵华的人生纪事。邵华出生在延安,少年多坎坷,后嫁入毛家,成为毛家的顶梁立户的好儿媳。她需要照顾年迈的革命母亲,陪伴生病的丈夫,教育年幼的儿子,同时还力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邵华的一生,堪称共和国坚韧女性的缩影。毛主席曾以父亲的名义题词:少华是个好孩子。巾帼不让须眉,多少年艰辛路,她昂首走过。第一红色家庭的种种颠簸过往,辛酸苦辣,平淡幸福,在书中徐徐展开。>>目录
 
作者简介
   毛新宇,1970年出生,毛泽东唯一嫡孙,毛岸青与邵华之子,祖籍湖南韶山。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副军职),少将军衔、教授(研究员),战略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十八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长期从事毛泽东生平与思想、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通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爷爷毛泽东》、《爷爷率红军走过》、《我的伯父毛岸英》等著作十余部。学术论文《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研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章节精选  
低调做人:旁人竟不知“她是毛主席的儿媳妇”
     母亲是在“文革”期间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母亲的心情十分沉郁,再加上我父亲身体不好,我又年幼,还有我外婆也需要母亲的照顾,有时候我姨妈和姨妈的孩子也经常会到我们家里来,所以我们这个家就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里里外外,种种事情,母亲都顾到、想到。母亲每个月工资有限,她月月精打细算,以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但即便这样,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在工作上有所松懈,而是更加认真细致,面面俱到。【详细】
沉稳与分寸:挑剔的外国记者称赞她“夫人很得体”
     母亲向来沉稳,且有忍耐力,为人处世,遵从“得体”二字。在1993年、1994年前后,母亲身体还非常好的时候,她每天的睡眠也就三到四个小时。白天,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来访问,晚上,一拨又一拨的人等着要见母亲。那时候,我家里有两部固定电话,两个手机,基本上是不停地接。作为我爷爷的儿媳,我母亲需要面对全国和国外的许多人。一个人在有事情处理不完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种急躁的情绪,但这种情绪,我从未在母亲的身上看到过,她有着非常强大的耐力。【详细】
不辜负人民的信任:有分量的提案有六十余件
     1991年3月,五十三岁的母亲被增补为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走上了参政议政为国谏言之路。面对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和信任,母亲身上自然又多了一副重担,多了一份责任。为了切实履行好委员职责,母亲每年除了参加政协组织的活动外,还经常利用出差开会、探亲休假等机会,深入部队、农村、学校,特别是不辞辛苦深入老少边穷地区了解群众疾苦,倾听人民心声,积极宣传政协的作用、地位和性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主动与党内外各界人士交朋友。其中,许多提案被中央和有关决策部门采纳。 【详细】
关注女性与孩子:“怎样给孩子建立一个医疗体制,怎样给成年女性更多的关爱”
     2006年12月26日,在爷爷诞辰一百一十三周年之际,上海市委代表上海市民向韶山捐赠了六所希望小学,分别以开慧、泽民、泽覃、泽建、楚雄和岸英六位毛家烈士的名字命名。在受赠学校的选择、建设标准等问题上,上海方面多次征求母亲的意见并邀请她届时参加捐赠仪式,可惜那时母亲还在住院,右手肿得像个小馒头,所以未能如愿参加,她只好按上海方面的请求为六所学校题写了校名。由于握笔的手几乎不听使唤,她每写一个字都是那么艰难,一个劲儿地埋怨自己写不好字,让故乡的孩子们见笑了。 【详细】
研究亲人毛泽东:从主席儿媳的角度让更多人认识有血有肉的毛泽东
     四十多岁的母亲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未来,她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惶恐万状,这时有人也好心劝她:你妈妈退休了,岸青身体也不好,孩子正上学,你还是安心当个家庭主妇吧。再说,你吃不愁穿不愁,仅一个毛泽东儿媳的头衔和光环,走遍天下无难事,你就知足吧! 父亲在书房看书,母亲盯着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她边看边开始沉思默想。 【详细】
重走长征路:母亲率我奔赴江西瑞金
     人人都有梦,人人都盼望梦想成真,1993年,母亲也终于圆了一个梦:“为父亲毛泽东百年诞辰献上了一份厚礼!”但她还有许多梦的期待。面对方兴未艾的“毛泽东热”,母亲心中还有许多没有破解的谜。她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历史动力和现实需要催发了这种势不可当的社会思潮:一个人故去了以后还被一个民族所尊崇?像《发现毛泽东》、《寻找毛泽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以及美国人写的《毛泽东传》等畅销书的问世,到底是什么在驱动呢? 【详细】
纪念:要让世人从她身上看到毛家的家风
     这是母亲给自己找了个真正考验智慧和本领的苦差事。这时外婆已快九十岁了,她戴着老花镜像蚂蚁啃骨头一样,还在夜以继日地撰写她的回忆录《踏遍青山》。她固执地婉言谢绝了他人的帮助,坚持要亲自一笔一画写完她大半生的艰辛历程。因此,父亲和母亲怎么能忍心再分散外婆的精力、打扰外婆的思路呢?看到女婿女儿为难的样子,外婆胸有成竹地说:“出门问三老,鼻子底下就是大路,走出门去,肯定能讨教来招数!” 【详细】
·《母亲邵华》连载之一 :低调做人
·《母亲邵华》连载之二:沉稳与分寸
·《母亲邵华》连载之三:不辜负人民的信任
·《母亲邵华》连载之四:关注女性与孩子
·《母亲邵华》连载之五:研究亲人毛泽东
·《母亲邵华》连载之六:重走长征路
·《母亲邵华》连载之七:纪念
我要评论  
 
 群书博览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