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毛泽东的亲情世界:家有“两个党”

丁晓平

2013年03月08日08: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站在父母的坟墓前,跟随行的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回来,我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1921年2月,毛泽东带着弟弟泽覃回韶山过春节。父母双亡,长兄为父。也就是在这个春节,毛泽东做出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举家迁往长沙。这天晚上,毛泽东召集二弟泽民、小弟泽覃、继妹泽建和弟媳王淑兰等,畅谈家庭和国难当头、民生多艰等情形。毛泽东作为大哥劝泽民把家中事情安排好,走向社会,参加革命,舍家为国,舍己为民。就这样,毛氏四兄妹从韶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韶山也因此为中国革命贡献出了叱咤风云的毛氏三兄弟。

此后的1925年和1927年的春天,毛泽东也曾回韶山短暂停留,还带着妻子杨开慧和儿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一边学习一边开展革命活动。每每回到故乡,毛泽东总要到父母亲的坟墓前祭奠,缅怀父母的养育之恩。

1927年秋,毛泽东奉中央指示,发动秋收起义。他匆匆安顿娇妻幼子,开始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这一别竟然整整相隔了32年。

1959年6月25日下午7时,毛泽东在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回到了他1927年离开后就没有再见的故乡、他的出生地韶山冲。他的革命事业早已成功,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亲手缔造的人民共和国,再过3个多月就是新中国诞生十周年纪念日。毛泽东站在故居中后人悬挂的他的父母的照片前,久久伫立,久久凝望,好一阵子,他才指着照片跟随行人员说:“这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父亲得的是伤寒病,我母亲头上生了疱,穿了一个眼。只因为是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当他走到自己的卧室,看到他与两个弟弟和母亲的合影,一下子高兴得像个孩子,用家乡话说:“咯是从哪里拱出来的呀?”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是外婆家的表兄们保存下来的。66岁的毛泽东轻轻地点了一下头。如今,照片上的慈母去世已经整整40年,二弟弟泽民也已经于1943年在新疆殉难,小弟弟泽覃则早在1935年就牺牲于江西的红土地上,如今就只剩下自己一人,纵有万端感慨又与何人说?

第二天清晨,毛泽东一个人静悄悄地爬到南岸对面的一座松青柏翠的小山上。这座名叫楠竹的小山坡上,安葬着毛泽东的父亲母亲。工作人员看见后,都赶紧跟随过去。毛泽东随手折下一枝松枝,向父亲母亲三鞠躬,嘴里默念:“父亲、母亲我看望你们来了!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后将松枝插在父母坟墓前的泥土上,作为祭奠。

简单的祭奠完毕,毛泽东站在坟墓前,跟随行的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回来,我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当天晚上,毛泽东住在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嘴里念念有词,黎明即起,作《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飘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峥嵘变昔年。

故乡行,诗言志。毛泽东将“别梦依稀哭逝川”之中的“哭”改为“咒”,其实,他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又岂是一个“咒”字了得!

毛泽东说“我下次回来,我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父亲母亲——笔者注)”,而且还对陪同人员用家乡话说:咯个地方倒很安静,我退休后,在咯块子给我搭个茅棚子住,好吗?两年后,“茅棚”——滴水洞别墅搭好了,1966年他也的确回来了,也住进了这个被他称作“西方山洞”的“茅棚”。然而,他却因种种原因再也没有走进离他近在咫尺的家门、他出生的老屋,再也没有见到他的父亲母亲。他怎么也不会想到,1959年别离32年后的回家,竟成了他最后一次踏进家门看父亲母亲的最后一眼!○

(《党史文苑》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上一页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