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规律

——围绕邓小平“四句话”的一些思考
陈 晋
2013年05月27日10: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四句话”昭示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彻底贯彻实事求是的有效途径。

薄一波2004年8月在《永久的怀念》一文中说,邓小平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他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对于改革开放,小平同志也始终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以实践的检验为依归,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贯彻到底。小平同志还说过,客观实际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政策也要随之相应地变化。拒绝变化就会墨守成规,就不可能进步。所以,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是彻底的唯物辩证法大师,是彻底的实事求是大师”。这个评价的要旨在于,点出了邓小平在开辟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尊重实践、以人民为师的思想精髓。比如,邓小平讲:“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他还说,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异军突起”,这是中央没有料到的,其发明权也属于农民,中央的作用就是总结推广。进一步讲,正因为他尊重实践、以人民为师,因此从不把自己的思想封闭在一个固定的和现成的框框里面,始终把眼光投向发展了的和发展着的现实,从而体现出“彻底的唯物辩证法和彻底的实事求是大师”的思想风范。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从实践出发制定和实施政策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不着眼于实践的发展来完善和调整政策也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实践发展了,有了新情况,认识就必须跟着发展,如果还是墨守原来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政策,就会落后于形势,出现新的思想僵化。如果思想一僵化,用邓小平的话来说,“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破除思想僵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和辩证法,而最大的实事求是和辩证法,就是敢于及时面对和总结政策实践中出现的“对的”、“不足”、“不对”和“新问题”。在分析这四种情况时拿事实说话,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提出解决办法立足现实条件,既不好高骛远,也忌裹足不前;有了新的认识、经验和办法,重在务实求真地去落实。在我们的探索中,有的事情是“知难行易”,有的是“知易行难”,无论哪种情况,关键都在一个“行”字,即知来源于行、检验于行、发展于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四)“四句话”体现了站在历史高处追求真理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真理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大河奔流向东,虽有其总的方向,但具体行程却不能排除九曲十八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不可能预设出一成不变和万事俱备的政策实践。如果单看某一段行程,我们走的路似乎都是直的,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处,才会发现其间的起伏,有起伏甚至曲折,才显波澜壮阔。站在历史的高处,以追求真理的精神来总结对的、不足、不对和新问题,才不至于觉得会打乱我们事业的前进步伐,影响人们的信心。站在历史的高处,以追求真理的精神来总结我们的决策和实践,才不至于觉得把对的总结充分就可以淡化其他。有了这样的胸怀和境界,就可以把坚持对的,弥补不足,改正不对,解决新问题落到实处,这当中,甚至包括放弃自己树立的一些“菩萨”。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以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完美无缺,使命感和紧迫感或许就消退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或许就淡弱了,我们事业的前进空间或许就萎顿了。

有的事情,人们面临的真正困难不是缺乏对它的了解和判断,而是在知道其难度和复杂性之后,在前景的不确定性面前缺少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决心。这时候,首先需要“看准”,即要有作出正确判断的眼光,然后是“果断”,这就需要胆识,要避免看不准或者是看准了却不敢决策实行。

有的事情,讲理论原则容易理解,涉及具体问题或许就有所盘算和计较。这就需要克服私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要有以今日之我更新昨日之我的坦诚勇气。做到了,便显出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在这方面,邓小平同样为人们树立了典范。对“文革”前探索中出现的失误,他在总结时从来不回避自己的责任,多次讲“搞对的有我的份,搞错的也有我的份”,“反右派扩大化我就有责任”,“大跃进”运动中自己的“头脑也发热”,中苏论战“这些工作我都参加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好多观点是不对的”,等等。对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他也是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认为“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我们对使用人才的问题重视不够”,“我的一大失误,就是搞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等等。这些,都体现出站在历史高处的胸怀境界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