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寒夜血痕——1926年“三一八”惨案前后

黄加佳
2013年07月16日07:25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城头变幻大王旗

民国以来,北京始终处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状态。1926年初,这种混乱状态达到了顶点。曾经势同水火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与直系军阀吴佩孚,此时联合起来,把矛头指向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国民军。战火从城外向城内逼近。庚子年后一直还算太平的北京城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1926年1月,梁启超在写给梁思成的家信中感叹:“天下大乱之时,今天谁也料不到明天的事,只好随遇而安罢了。”

到了3月,战事发展到白热化。隶属于奉系的山东军阀张宗昌,派出渤海舰队逼近天津大沽口,与岸上的国民军展开炮战。为了防止渤海舰队利用外国船舶运送弹药,国民军封锁了大沽港。可这样一来,西方列强不干了。3月10日,英、法、日、美、意等国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指责国民军封锁大沽口违反了《辛丑条约》,要求立即恢复通航。迫于形势,国民军同意恢复通航。不过,规定外国船只必须要悬挂特定旗帜,在白天通行,并且须接受国民军的检查。

3月12日这天,麻烦来了。早上,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馆书记生藤井找到国民军驻大沽方面司令张瑞堂,提出今天将有4艘日本驱逐舰抵达大沽湾。张瑞堂命第32团第3营第8连的窦连长与藤井一起乘小汽艇前去检查。当日本军舰驶近时,窦连长发现来船只有两艘。“通知说来4艘,怎么又变成两艘了?这到底是不是日本的船?”窦连长疑窦丛生。为了避免误会,他提出:“驱逐舰暂时停一下,让我登陆到炮台上去,以便向部下交待清楚,免得因误会而开枪。”然而,傲慢的日本海军以“帝国的海军是不能停止前进的”为由,拒绝停船。正在僵持中,枪击发生了。至于是谁先开的火,双方各执一词。不过双方的火力对比却相差很远。据路透社13日电:“国民军轰击日舰,仅用来福枪,日舰报以机关枪。”

15日,参与签署《辛丑条约》的英、日等八国联名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开放大沽口航道等5项要求。他们声称,如果北京政府不答应,各国海军将采取必要行动,大有八国联军重进北京之势。17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复函八国公使,全部接受了他们的要求。帝国主义的傲慢与北京政府的孱弱,促使学生们走上街头。

“三一八”惨案中,到底是谁下令开的枪?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许多史书认为,罪魁乃是执政段祺瑞。不过近年来坊间也流传着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曾在执政府门前长跪不起,甚至终身茹素的说法。也有人把矛头指向时任执政府秘书长章士钊。《世界晚报》曾发文称,卫队曾致电请示章士钊如何应对,章答复:“如有必要即可开枪”。不过,章士钊当时就发表声明称,此事与己无关。他是事后“见招会议,始得知之”。这件事一直是章士钊的一块心病,直到晚年他还特意对女儿章含之强调:“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与我并无直接关系。”上世纪60年代,曾任执政府卫队旅上校参谋长的楚溪春回忆,当时在现场指挥的少校参谋王子江本来想叫士兵向天鸣枪,把学生吓跑就算了,不料卫兵们真的平射起学生队伍来。不过,朱自清笔下的惨案现场记述却不支持这一说法。他写道:“司令的是用警笛,警笛一鸣,便是一排枪,警笛一声接着一声,枪声就跟着密了,那警笛甚是凄厉,但有几乎一定的节拍,足见司令者的从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颜浩告诉记者,当时北京纠集着几股势力。既有冯玉祥的国民军,也有段祺瑞的府卫队,还有张作霖的奉军。不过,段祺瑞的军队早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就打光了,所以北京城的实际控制权还是掌握在国民军手中。虽然北京市民走上街头,也有支持国民军抗击外侮的成分,但面对府卫队向群众开枪,国民军却表现得非常冷漠。颜浩说,冯玉祥的军队虽然名为“国民军”,但还是一方军阀,与正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没有关系。当时国民军在战场上正处于劣势,希望对西方列强妥协的正是国民军。

(责编:常雪梅、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