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寒夜血痕——1926年“三一八”惨案前后

黄加佳
2013年07月16日07:25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往南方去

1926年7月,同样上了50人通缉令的林语堂离开北大就任厦门大学文科学长。此时,他正在为刚刚成立的厦门大学国学院招兵买马,许多北大教授都收到了他的邀请。厦门大学偏居东南一隅,此前并不受文化人重视。然而,北京肃杀的政治气氛和严重的欠薪状况,使得厦大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民国以来,北京的教育经费就一直捉襟见肘。在军阀混战的情况下,政府把有限的收入几乎都用在了军费上,教育投入自然无法保障。就北京国立八校而言,筹措经费成为校长的头等大事。北大校长蒋梦麟甚至为了躲避建筑公司讨债,逃到了西山。

这一时期,顾颉刚日记中关于生活拮据的记载比比皆是。1926年1月,北大不能按时发薪,兼职的孔德学校“亦仅半薪”,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向学校借了八十八元,“可还许多小债”。由于生活困窘,甚至妻子也对他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到了6月,他连房租都付不起了,只好又向胡适之借了六十元。

不但学校的教师领不到薪水,就连鲁迅这样的教育部公务员也常常被欠薪。鲁迅在《记发薪》中记载,1926年1月至7月,他只领了4次薪水共190.5大洋,而历年教育部欠他的薪水高达9240大洋。颜浩告诉记者,当时一个月40块大洋就能让北京一个四口之家过上小康生活了。9000多大洋无疑是一笔巨款。

7月28日,鲁迅收到厦门大学寄来的薪水和车旅费共500大洋。面对北京日益不堪的政治环境和厦门大学的高薪聘请,他决定“换一个地方生活”。促使鲁迅决定南下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在北京他无法跟朱安离婚,又不可能过一夫二妻的生活,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几乎与此同时,顾颉刚也收到了厦门大学的两纸聘书。“研究生导师,160元;一大学教授,80元。”他在日记中写道:“以北方尚无相当职事,只得允之。”

这一时期,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为首,包括顾颉刚、张星烺、魏建功、林万里、孙伏园、章廷谦、容肇祖、陈乃乾、潘家洵、黄坚、丁山等在内的一批文化人集体南下去了厦门大学。

1926年底,《国闻周报》刊文称,北京知识界“会叫会跳的分子,都匆匆忙忙离开了北京,这样一来,北京的教育界,愈成了黄昏景象”。

不独教师们选择南下,学生们也大批离开北京。此时,北伐已经开始,对于北京的青年学生而言,南方显然更有吸引力。1926年底,《现代评论》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南方政府大可算是青年政府,南方军队大可算是学生军队,所以学生们在南方,可说是时髦之至。宣传主义用学生,侦探军情用学生,图谋内应用学生,组织政府也用学生。”而反过来看那在北方的学生们,“开会有罪,发行出版物有罪,监视侦察,异常周密。”据《晨报》报道:“自北伐军占阳夏,由沪往粤投效者三日之内达三百人,由京往粤投效者六百人,类皆大学学生。”

到了1927年4月,张作霖悍然杀害李大钊和北大教育系主任高仁山,使得北京知识界更加陷入恐慌中。教授们或者选择离开,留下来的也大多销声匿迹,深自韬晦。北大从第一院到第三院一片零落景象。

《语丝》和《现代评论》虽然政治观点不一样,但同样不见容于奉系军阀。此时,由于人员南下,这两份杂志不得不将编辑部移到了上海。

作为《现代评论》这一群体的核心人物与精神领袖——胡适的选择带有风向标的意味。1926年7月17日,胡适赴伦敦参加“英国庚款咨询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会后又赴美。次年4月他从美国乘船回国,中途在日本横滨盘桓了几个星期。这期间胡适不断与友人通信,了解国内情况。再三权衡之后,他于5月17日乘船离开日本,不过他并没有回北京,而是选择了上海。

虽然周作人曾抱怨“《语丝》殊无法维持,现在只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但看着知交好友们一个个“往南方去”,他却始终没有南下的念头。“周作人总是说‘家累太重’。”止庵说,“这跟他的性格有关。他不但这次没走,1937年日本人打来,他也没走。最终铸成大错。”

“发生在1926年至1927年的北京知识群集体南下,似乎为之后民国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做了一个鲜明的注脚。”王建伟说。

(责编:常雪梅、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