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几大亮点

陈理
2013年07月26日16: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中国经济为什么能成功筑底企稳并稳中有进

作为已深深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这一时期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国内经济发展情况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外需减弱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自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逐季回落。其下行幅度虽不像危机初起时那么剧烈,但影响更为深远,下行整整延续了7个季度。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多年来未曾出现的情况。到2012年第三季度,GDP增速甚至掉到了7.4%。这不仅与这10年我国经济平均10.7%的增速存在较大落差,即便与被称谓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2009年9.2%的增速相比,降幅也相当明显。这当中,固然有我们主动调控的因素,但外需明显减弱以及我国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不少人甚至担心,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硬着陆”或“二次探底”?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流动性过于宽松,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以及国内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上涨的共同影响,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物价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继10月、11月CPI先后“破四”、“破五”后,2011年7月份,CPI同比涨幅更达到近年来少有的6.5%。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较快上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如何解决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避免各方面最不愿意看到的“滞胀”局面,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宏观调控首先要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形势如此深刻复杂的变化,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当时国内也不乏各种声音,有的认为要防止经济“硬着陆”,需要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包括重启危机初起时的政策。这种主张,其实只看到经济大环境与危机初起时相同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及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比如,在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下,就很难再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党中央科学把握形势,从实际出发,在应对思路和举措上既包括变的一面,也包括不变的一面。讲不变,主要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变,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讲变,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

这一时期的宏观政策,实际上就是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重点是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为此,中央突出强调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所谓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针对物价过快上涨这一突出矛盾,中央首先对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果断将此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先后三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的在于既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又把过快上涨的物价控制下来。所谓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