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几大亮点

陈理
2013年07月26日16: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近年来,党中央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对我国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准确的研判,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党中央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在科学把握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特别是深刻分析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基础上,党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系统谋划,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中央还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关键词]《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党中央;经济形势;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形势又起波澜,全球经济复苏增加新的变数,中国经济也遇到更为复杂的困难。一时间,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的各种看法蜂起,其中不乏捧杀和唱衰中国的声音。对世界经济形势究竟怎么看,中国经济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又为何能穿越种种急流险滩,并成功筑底企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最近编辑出版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系统公布了自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到2012年11月十八大召开之前这段时间党和国家的一批重要文献,为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我们不妨由此切入,探寻一下近年来中国发展背后的原因。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怎么看

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外部因素的分量越来越重。如果用最简洁的文字来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变”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使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先看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加之这一时期政治上又面临选战纷争,对外转嫁矛盾的倾向明显。民主、共和两党都不约而同地把通过限制进口中国制造的产品来增加美国就业,作为竞选的一个筹码。共和党候选人甚至扬言,如果当选,就职后第一天就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再看欧洲。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2011年欧债危机的爆发。这场肇自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不仅影响了整个欧洲,而且不断通过市场、金融、贸易、投资等渠道向世界各地扩散,使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各类风险明显增多。

最后看新兴市场国家。在过去一段时间,这些国家曾以骄人的经济增速被视作世界经济重要引擎,这一时期也风光不再。由于外需减弱导致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大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比如巴西,2010年经济增长率还是7.5%,但2011年第一季度只有0.8%,第二季度进一步降至0.7%,第三季度甚至增长为零。尽管这些国家扩大内需的空间相对较大,但受限于通胀压力,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不断缩小,短期内难以弥补外部需求萎缩的缺口。

上述三者占据世界GDP总量的半壁江山,尤其是欧美更具有经济、科技方面优势,它们相继陷入泥淖,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复杂。一时间,对世界经济前景悲观失望者大有人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经济体都在苦苦探寻着摆脱危机、复苏经济之道。

对世界经济形势到底怎么看,它究竟是漆黑一团、复苏无望,还是在危机中蕴藏发展的契机?这是许多国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不同的回答决定了不同的应对思路和举措,并直接影响着应对的成效。从《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所收录的许多文献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党中央投入很大精力,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及对我国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研判,努力把握变化中的特点和趋势,以便为制定正确的应对思路和举措提供科学依据。这方面的认识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