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几大亮点

陈理
2013年07月26日16: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攻坚克难、稳中求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为了适应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中央还作出一系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2011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全面部署。稍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又专题讨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并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

这一时期,中央之所以突出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项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的课题。比如,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前者过去占到城镇就业人口95%以上,现在只有25%左右,过去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功能大部分已剥离出去交还给了社会。再比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城市化路程,这就意味着在一些国家渐次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我国将比较集中地表现出来。再加上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变化迅速、深刻,我国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上升,这对社会环境也带来进一步冲击。这一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因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此外,我国有超过2.3亿的流动人口,有高达5.64亿的网民,非公有制经济、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如何有效加强对这些人群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一种客观反映。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又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的大国,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势必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管理取得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与形势任务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面对我国社会管理环境的深刻变化,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还难以完全适应。如何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摆在全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这一时期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举措很多。包括,强调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等等。特别是其中突出强调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正确认识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把群众工作归结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不仅赋予了群众工作新的时代内涵,而且为做好社会管理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