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欧阳雪梅:毛泽东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

2013年10月24日15: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确立了文化为人民大众的发展方向

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文化为人民大众,文化服务于人民是毛泽东制定文化战略、领导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他把“人民”二字写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上,并贯彻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是旧中国,文化只是少数士大夫之间的唱和文化,几千年来文化跟普通民众少有互动,全社会识字的人极少,文盲率极高。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决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 ,“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的问题。” 他从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革命文艺要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强调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提出要正确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把在大众中普及文化放在重要地位。为此,毛泽东不仅要求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 ,而且期待从工农兵大众中造就大批知识分子、文化人,“将来大批的作家将从工人农民中产生。” 为了方便工农劳苦民众掌握文化,推动我们的事业更快地前进,“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催生了一大批导向正确、艺术水平高、雅俗共赏、特别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形成了革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为新中国哺育了一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大家。

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的国家,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即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服务的对象这一理念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来自根据地的文化实践亦成为新中国文化实践的发展基础。1949年7月,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要求全中国一切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进一步联系人民群众,广泛地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使人民的文艺运动大大发展起来。” 大会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文艺的主潮。1949年9月,作为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正式确立“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方针。从此,人民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开展,发展适合群众需要的新文学艺术和电影的创作,发展各类舞台剧本,改进表演艺术,开办各类学校,识字扫盲等等,文化向人民大众敞开大门,彻底打破了知识精英垄断文化的格局。文艺工作者满腔热情地深入工农兵、了解工农兵、表现工农兵,使文艺创作在主题、题材、人物、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新面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宣传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英雄模范和歌颂新社会大公无私的道德风尚的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涌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老舍是贯彻毛泽东文艺为人民大众,实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代表人物。他“站在革命的战线上,打倒反革命——先扫除自己心中积累了五十多年的垃圾,而后勇敢直前的打与人民为敌的思想与人物”,拼命“歌颂今天社会的新人新事”。 1950—1952年,共写出5部话剧,其中,深入北京南城龙须沟,写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造福百姓改造龙须沟的话剧《龙须沟》,因此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并不长于写话剧的老舍,为什么要如此笔耕不辍?他的想法是“话剧是用活人表演活人,可以教观众直接受到教育,登时受到感动与影响”,“收效必快”。他热爱这个新社会,渴望把自己的感受赶紧告诉别人,使别人也有所领悟,也热爱这个新社会。 这说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知识分子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通过讴歌伟大的社会变革,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寓于艺术熏陶之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砥砺人们的精神。为人民大众的文化导向带来了中国社会精神面貌的极大变化。1952年,冯友兰介绍过当时的情况:“在我们社会里,我们底道德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仅仅在三年之内,已成为普通人的实践的目标。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每一个人都在不避一切的危险,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在生产各部门的劳动模范,每一个人都在克服一切的困难,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在三年之中,使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在道德方面提高了,实现了中国以前书本中所常说到而永未实现过的‘移风易俗’的盛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