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也许有人不禁要问:毛泽东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有什么秘诀吗?其实,不是什么秘诀,是规律,是大白话。如果好算是秘诀的话,主要有三条:一是多读书;二是不脱离实践;三是不偷懒,亲自写。
第一个原因是多读书。
毛泽东读书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读得多。他自述其学问,从孔夫子、梁启超、拿破仑到马克思,什么都读。现在,庐山图书馆还保存有他在庐山会议期间的借书单,从《庐山志》《昭明文选》《鲁迅全集》到《安徒生童话》,内容极广。
二是读书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在井冈山、延安时期找不到书,他派人到敌占区买。那时八路军驻西安、武汉、重庆等办事处,都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延安买书。解放后他出差,随身的行李首先是一个大的木头书箱。他的住处名“菊香书屋”,藏书9万册。他睡一个大木床,有半个床堆满书,就这样常年伴书而眠。而且为了方便看书,有两个床腿还垫高一拳头,床面左右倾斜。晚年,他患眼疾近乎失明,就专从北大请一个教师来给他读书。他在延安时说过:“我要能再活10年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他去世的前一天,全身插满管子,醒过来就看书。最后一次阅读是去世前7小时。
三是认真读,研究,辨析,写了大量笔记、批注。如1958年刘少奇谈到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此来说明唐代在外为官不带家眷。他为此翻了《旧唐书》《全唐诗话》,然后给刘写信说:
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这里引出一个问题:一个领袖首先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一个熟悉自己民族典籍的人。一个不会自己母语的公民是不合格的公民,一个不熟悉祖国典籍的领导者是不合格的领袖。毛泽东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仅《毛泽东选集》四卷中共引用成语、典故342条。
相关专题 |
·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 毛泽东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