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陈云与李先念【3】

陈立旭

2014年04月09日10: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封联名信

由于陈云和李先念在经济建设上观点相同,而当时中央也赞同他们二人的观点,因此,中央于1979年3月14日决定,由陈云和李先念二人负责领导全国的经济工作,同时决定,在国务院设财经委员会,作为研究制定重大决定的机关,由陈云任主任,李先念任副主任。就在中央决定设立财经委员会的当天,陈云与李先念联名向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要针对经济过热问题提出不同意见。陈云和李先念的共同意见有六点:(一)前进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避免出现大的“马鞍形”。(二)国民经济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三)现在国民经济没有综合平衡,比例失调的情况严重。(四)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五)钢的指标必须可靠。钢的发展方向不仅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钢的发展速度要照顾到各行各业发展的比例关系。钢的发展不仅要制订五至七年的计划,而且要制订直到2000年的计划。(六)借外债必须充分考虑还本付息的支付能力,考虑国内的投资能力,做到基本上循序进行。

在陈云和李先念的生涯中,很少联名写信,为什么这封信要联名写呢?这一是因为二人同在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担任领导职务,都感到责任重大,而二人的认识又相同,出于责任感,二人便联名向中央写了这封信。二是因为当时中央高层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有的同志主张快速前进,另一些同志则主张稳步前进,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发展。陈云和李先念正是后一种观点的代表。由他们二人联名向中央写信,份量重。果然,陈云、李先念的信在中央高层影响很大。中央决定开会讨论陈云、李先念的意见。中央政治局会议在1979年3月召开。会上,陈云再次强调了他和李先念的共同观点。陈云说,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我国九亿人口,百分之八十是农民,搞建设,必须把农民考虑进去。所谓按比例,最主要的就是按这个比例。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过去说,指标上去是马克思主义,指标下来是修正主义,这个说法不对,踏步也可能是马克思主义。搞钢,谁都想多搞一点,问题是搞得到搞不到。借外国人那么多钱,究竟靠不靠得住?借款都是由人民银行担保,需要多少?国内要多少投资?都没有计算。搞那么大建设规模,那么高速度,别的工业配合不上。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债,靠不住。要有两三年调整时间,最好三年。建设中要防止环境污染。到2000年,人民生活水平多数达到中等水平,少数可以先富起来。差别不大,但是还有。要甘肃赶上江南,不容易。对外资、外国技术一定要,而且要充分利用,只不过把期限延长一点。李先念在会上表示完全同意陈云的看法,并且对陈云的发言做了重要补充。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意了陈云和李先念的意见,接下来,陈云、李先念二人就狠抓落实。他们共同商定,于3月25日召开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陈云和李先念在会上都发表了讲话。陈云在讲话中强调,必须进行经济调整,这种调整是步伐调整,该踏步的踏步,该下的下,该快马加鞭的快马加鞭,目的是为了前进,为了搞四个现代化。在经济工作上要发扬民主,让大家讲话。李先念在讲话中强调,现在我们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严重状况认识得很不够,发展经济的步子迈得不稳,基建规模搞大了,引进工作搞急了。今后几年经济工作,调整是关键。陈云和李先念二人的观点,得到了全国经济战线干部的普遍认同。中央确定了调整的方针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经济建设的步子稳当了许多,避免了又一次“洋冒进”的发生。

必须解决西路军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党史研究也出现了活跃的气氛,西路军问题也被重新提起。许多学者提出,应当重新对西路军远征问题做实事求是的评价。但有的学者提出,应当坚持原来基本否定西路军远征的认识。学者们的争论反映到中央,在中央高层也出现了与学者争论相同的两种认识,这引起了历史上与西路军有关的两个中央高级领导人———陈云、李先念的注意。因为当年,李先念是西路军左支队领导人,陈云则是代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到新疆去迎接李先念所部400多人的领导人。他们都是历史见证人。

那时,陈云和李先念多次一起专门谈论西路军问题。

1981年11月22日,陈云请李先念到家里来谈西路军问题。但这次只是一个开头,没有详细谈。陈云在这次谈话中只提出一个基本看法:西路军问题不能回避。西路军过河是党中央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决定的,不能说是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的产物。李先念是参加了西路军西征的,过去就曾被扣上过执行张国焘路线的帽子,他当然希望搞清楚这个问题以还自己一个清白,而陈云则是迎接并安排李先念所部的人,他认为此事是与自己有关的重大事件,自己有生之年,应当负责搞清。在这次谈话中,陈云与李先念的看法完全相同。他们还认为,西路军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付出了重大牺牲,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

1982年2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陈云家里开会。在研究决定了一些重要问题后,其他政治局常委都走了,陈云把李先念留了下来,二人主要是谈西路军问题。李先念先介绍说,去年,邓小平批给他看了一篇有关西路军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些新的观点。李先念向陈云介绍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陈云说: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我在苏联时,曾负责同他们联系援助西路军武器弹药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边境上亲眼看到过这些装备。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我今年77岁了,要把这件事搞清楚。谈话中,陈云建议李先念准备一份有关西路军问题的材料。

这次谈话之后,李先念按照陈云的意见,搞了一份有关西路军问题的材料。陈云看后认为,光是这个材料,还不充分,应收集当年中央的有关文电稿作为证据。李先念随即安排手下的人收集当年中央有关西路军的文电稿,到1982年底,已经收集到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往还文电稿共29份。这些文电稿充分证明了陈云的观点,即:西路军是当年根据中央打通国际路线的决定而组织的,不是张国焘分裂主义的产物。

1983年初,李先念将收集到的29份历史电报稿送到陈云处,请陈云过目。陈云看到这些文电稿,感慨万千,他钦佩西路军战士们的英勇牺牲精神,也感叹西路军广大指战员蒙受的冤枉,感叹这件事情隔了这么多年才搞清楚,也回忆起当年与李先念一起在新疆的岁月。1月5日,他委托秘书给李先念办公室打电话,告诉李先念,送来的29份电报稿已经看过了,可以送小平同志。他特意让秘书转告李先念:西路军打通国际路线,是党中央、毛主席过草地之前就决定的,当时,共产国际也愿意援助,200门炮都准备好了,我亲眼看见的。西路军的行动不是执行张国焘的路线,张国焘的路线是另立中央。西路军的失败也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而主要是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陈云的这番话,非常清楚明确地为西路军定了性,等于给西路军平了反。

李先念听秘书转达了陈云的话后,十分感动。他赞佩陈云晚年仍然为平反历史冤案而尽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感觉到自己有重大责任。他提起笔来,根据自己的回忆和认识,写了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并把新收集到的历史文献附上作为历史证据,经过整理后,送陈云同志。陈云把李先念写的材料看了两遍,认为李先念的材料扎实可靠,证据充分,应当作为党的历史的重要文献保留。

1983年3月8日,陈云给李先念写信。信中说:你写的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和所有附件,我看了两遍。这些附件都是党内历史电报,我建议把此件存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党的中央档案馆。可先请小平阅后再交中央常委一阅。李先念认为陈云的意见好,想得周到,他就按照陈云的意见,把他写的材料和附件送给邓小平阅,并提出了存中央档案馆的建议。3月22日,邓小平在李先念写的说明和附件上批示:“赞成这个说明,同意全件存档。”这样,西路军问题,在中央高层算是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一桩历史公案,在中央算是了结了。

每个人对历史的记忆都是挥之不去的。陈云和李先念到了晚年,总忘不了在新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1983年7月21日,陈云同李先念在谈完国际问题、经济问题之后,又谈起了西路军的问题。两个人共同回忆往事,共同为西路军这桩公案终归有了结论而高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分享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