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奔波忙调研
1970年4月,春光明媚,公路两旁稻田里的黄油菜花、红花草吐芳斗艳,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4月28日,陈云在江西省革委会办公室干部赵子昌、卫士李奇的陪同下,乘坐一辆浅蓝色的伏尔加牌老式轿车,前往南昌市东郊的江西氨厂。陈云不时眺望车外,显得轻松愉快!
12公里的路程,半个小时就到了。江西氨厂革委会主任凌林、副主任站忠臣等10多位厂领导,站在厂门口迎接。陈云主动与他们一一握手,热情问好。
在厂会议室里,凌林向陈云汇报了氨厂的历史和现状;生产组长王兆惠汇报了生产经营情况。陈云听得很认真,不时做记录。
当问到该厂主要设备煤气发生炉时,陈云告诉在座的人说:“这种VGI型的炉子,是仿苏联30年代的产品设计的,这种炉子直径是2.745米、3米高,容积小,应进行技术改造,扩容增产,多出氨,出好氨!”并问身边的一位工程师:“你知道这座炉子的结构吗?有几块耐火砖?”这位工程师面带难色,无言以对。陈云见状,便马上告诉他是多少块砖构成的。在座的人听后很惊讶,不由得投以敬佩的目光。
陈云兴致很高,徒步参观了造气、合成、炭化等5个车间。他边走边询问,走到合成车间时见女工马桂英在液位计岗位上认真操作,便主动上前向她问好,同她亲切握手。见女工侍作仪坐在精炼岗位旁、挺着怀孕的身子,抓紧时间在吃盒饭时,便问她:“你吃什么菜呀?能吃饱吗?”侍作仪笑眯眯地说:“我在吃鳝鱼,能吃得饱,谢谢领导的关怀!”陈云对厂里陪同的同志说:“一定要把生产一线的工人生产安排好,要保证能吃上可口的热饭菜,他们上班是很辛苦的呀!”
第二天,工人忙着迎接“五一”劳动节,农民正忙着插秧。这一天上午,陈云驱车前往南昌县罗家集的南昌钢铁厂参观。
小车跑了约一半路程,遇上农民在公路上挖了一条过水沟,车子难以通过。司机徐广勤为了确保首长的安全,只好停车。赵子昌迅速下车找石头准备填沟通过,陈云示意不要着急,说:“放水插秧要紧,不能误了季节啊!”农民见陈云下了车,便上前问话:“您是位当官的吧?真吃价(南昌土语好的意思)。”
车子等了20多分钟,秧田的水放满了,很快铲土填沟,陈云才继续赶路到了南钢,并参观了炼钢、轧钢分厂。
参观结束时,南钢革委会主任张万海请首长用膳,陈云婉言谢绝,催陪同人员驱车离厂返回住所。陈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在市区或近市郊调研,绝不在基层用餐,给他们增加负担。
5月的一天,天空阴阴的,偶尔露射出一线阳光。江南的5月,天气忽阴忽晴。
8点钟,江西汽车制造厂上早班的工人,急匆匆鱼贯入厂。机器声,榔头声……工厂那特有的喧闹,在江西汽车制造厂各个角落响起。工厂的上上下下,正在为生产1000辆“井冈山”牌汽车,大战“红五月”。
8点半, 江西汽车制造厂值班室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来。“是江汽吗?我是省革委,请你们厂负责人接电话。”话筒传来的话是严肃的,值班员不敢怠慢,立即找来厂革委会主任。
“今天上午9时左右,有一位首长要到你们厂去参观。不要主动向首长提问。要做好接待工作,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电话里一个干练的声音交代着接待事项。
按照惯例,江西汽车制造厂接受接待任务,是由南昌市机械局通知的,直接接到省革委会的电话通知,对江西汽车制造厂来说屈指可数。厂革委会主任史直忠没有多想,立刻与几位领导商议了一下,便到楼前等候。
上午9点钟,一辆伏尔加牌轿车没有鸣笛,悄然地驶入厂区,在办公楼前停下,史直忠等迎上前去表示欢迎。
一个头戴便帽,身着中山装,脚穿黑色皮鞋的长者从车上下来。史直忠一眼就认出了来参观的首长,是国务院副总理陈云。
陈云早已知道江西生产出汽车,并从报纸上看到江西在制造汽车的过程中,用竹木代替一些汽车附件的报道。“文革”中的“假、大、空”比“大跃进”更是过犹不及,贻害更大。陈云要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掌握江西汽车制造厂的第一手材料。
在史直忠陪同下,陈云来到厂革委会的小会议室。陈云坐定后,面带笑容亲切地询问史直忠是哪里人,接着拉了会儿家常,然后话题一转,询问起江西汽车制造厂的生产情况,职工的生活状况。
史直忠是一个“老工业”,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来到江西汽车制造厂,先后任过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厂长乃至革委会主任,参与了“井冈山”牌汽车的研制全过程,他一说到生产,话就流畅起来。他先向陈云介绍了江西汽车制造厂的历史沿革,接着汇报了创业的过程和全厂的规模。
陈云听到江西汽车制造厂是靠白手起家,用极其简陋的设备,尤其是没有冲压机,就用大榔头一锤一锤地敲出汽车的一些零部件的情况后,说:“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是国家投了资的,这里是白手起家,能够生产出汽车来,不简单。”
陈云接着又询问江西汽车制造厂职工生活状况。史直忠这段时间正在为工人生活条件的困境感到头痛,听到陈云问这方面的情况,就介绍说江汽的厂区规模已经扩大了近一倍,因原来与江汽毗邻的江西手扶拖拉机厂搬迁到靖安县,厂地给了江汽。江西汽车制造厂现在有近千名工人,工人的组成有3部分,一是江汽原有的工人;二是从在江西“支左”的六○一一部队中招收的复转军人,三是在社会上招收的青年学生,生活条件比较困难,大部分新来的工人只能住在原江西手扶拖拉机厂的仓库里,有的工人干脆就住在用车箱搭成的简易工棚中……
陈云了解到江西汽车制造厂工人们的生活条件是这样艰苦,他没有说什么,平静的脸上如果不是眉头皱了皱,是察觉不出他的不满情绪的。
听完江西汽车制造厂负责人汇报后,陈云说:“工人阶级能够生产出这样的汽车,了不起。”
“走,去车间看看。”陈云边起身,边对厂里的负责人说。先后到了煅工、铸造、金工3个车间,他看得很认真,很仔细。他始终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观看工人操作生产。
他从这个工厂的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等情况,再一次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江西人民的勤劳朴实;同时,他也深感“假、大、空”对生产的损害……可是,人民是好的,因此,他说了“工人阶级了不起”。
1971年5月16日上午10时许,陈云轻装简从,驱车直抵被江西省革委负责人定为“新农村”典型的罗家公社参观,公社革委会主任殷丑子等迎上前去表示欢迎。宾主一见面,殷丑子向陈云敬上一支壮丽牌香烟,陈云拱手以示谢意,并津津乐道地谈起了他的“烟经”:“我抽了18年烟,戒了18年烟。大革命时期什么烟都抽,纸烟、黄烟,连茶叶都当烟吃,最困难时,没有点烟的火,就你我他大家接上抽,不熄火。”几句话使大家哄堂大笑,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小小的接待室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气氛。
公社几位负责人向陈云汇报“抓革命,促生产”的情况,提到“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时,陈云只是听听而已,不做记录。当讲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具体情况时,陈云津津有味地细听,边听还边问,并用本子记录下来,听不懂的话,他就说:“请再讲一遍。”
殷丑子用试探的口吻问道:“老领导,我以前听说你在中央是管尖端武器的。”陈云面带笑容地回答说:“我主要是管经济财贸的。过去,我在中央留了10个亿,以应付方方面面的急需。”
当殷丑子谈到自己身为公社一把手,几年来手头没有一点机动钱时,陈云告诫说:“你不能留小金库,层层留小金库,国家就要失控。”在场的人连连点头称是。
当殷丑子汇报公社利用氨水肥田很好时,陈云颇感兴趣,显得激动,用手拍拍桌子说:“氨水还能肥田?新鲜事,以前我没听说过。”
第二天,陈云在殷丑子等陪同下,视察公社农科所两稻一麦“三熟”试验田和胡家大队“新农村”。
一路上,大家亲切地称呼陈云“老首长”、“老领导”,陈云幽默而风趣地说:“你们不要称我老首长,我是‘老机’、‘老右’,老犯错误。”说完便哈哈大笑。
没走多久,就到了“新农村”。陈云看到一排排新建房子,若有所思地说:“房子的窗子要开大些,窗小空气不流通,人的寿命受影响。”
当殷丑子汇报养猪情况时,陈云问道:“社员上交毛猪任务怎么个交法?”殷丑子如实说:“交给食品公司收购站,每只猪还要扣除10—12斤馊。”陈云当即表示:“除馊就不合理嘛,哪有空着肚子卖猪的呢?”一句简朴的话,道出了社员群众的心声!
临别时,陈云与在场的干部和群众一一握手告别,并说:“毛主席是领导,关键还要靠自己干。没有毛主席、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生产要搞好,生产不搞好,群众生活就提不高,社会主义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句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这年6月19日,陈云从《江西日报》上看到南昌市第十九中学的“复课闹革命”、教学改革搞得好的消息后,立即不顾暑天炎热,在警卫员的陪同下,前往该校参观考察。
十九中校革委召集教职员工和驻校工宣队座谈会,向陈云汇报“复课闹革命”、教学改革情况。陈云静静地听,并做记录,不多说话,偶尔插几句话询问有关问题。他总是谦虚地以探讨问题的口气同到会者座谈。当他得知该校师生没有人参与社会上的打、砸、抢活动时,高兴地连声称赞:“很好!很好!”
座谈中,陈云与物理、化学老师探讨改进教学方法问题。他认为,有了好老师,还要有好的教材。他告诫老师们:“你们不要小看教材问题。”
这时,校革委负责人拿给陈云一套新编的教材。他高兴地接过手后,顺手翻开了看内容,赞扬说:“编得还不错。”又补充说:“我觉得内容还浅了一点,要加深些。你们讲课时,还要补充一些知识去讲。”
临别时,陈云拿着课本对学校负责人说:“我把这套课本带回去看看,请你算算要多少钱。”校方再三解释说,是赠送,不收钱。陈云改口说:“那就算送给我做个纪念。谢谢你们哪。”
7月下旬,素有“火炉”之称的南昌格外炎热,气温高达三十七八摄氏度,使人难熬。一天下午,陈云来到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厂部会议室同厂职工子弟学校黄云玖、曹玲玲、黄秋英和张美琪等几位老师座谈教学工作问题。
这时,窗外蝉鸣阵阵,没有一丝风儿,绿荫如盖的法国梧桐树的宽大叶片纹丝不动。室内,电风扇嗡嗡地旋转着,陈云坐在远离风扇的沙发上,面带微笑,打着手势请参加座谈会的老师在风扇边就座。
“老首长,天气太热,您也坐过来吧。”老师们谦让着,空出一个位置请陈云坐。陈云摆摆手,感谢大家的好意,向大家解释道:“人老了,坐在电风扇旁会着凉的。”经他提醒,大家注意到:大热天里,陈云不仅穿着长袖衬衫,衬衫外还套了一件薄薄的丝棉背心。
话题主要是围绕10年教科书和教学工作展开的。陈云告诉大家,前些日子,他收集了一套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用了几天几晚的时间看了这些本本(课本,即教科书),大致熟悉了里面的一些内容。随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教材是个大问题,你们不要小看啊!”
座谈中,几位教师流露出不安心工作的思想。他们说:“老师是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挨批判,当老师没有意思。”陈云听后,笑笑,幽默地说:“我看了《毛泽东选集》第1—4卷,没有发现哪一篇文章中说了老师是‘臭老九’啊!”逗得老师们笑了起来。
陈云问到年龄较大的黄云玖老师,什么时候开始当老师的。黄云玖回答说:“1951年4月参加教师工作的。”陈云风趣地说:“你是解放牌啰!新中国需要你这样的知识分子。”
一位教师反映说:“现在老师讲课,学生不愿听,教学效果不够好。”陈云认为,这是教学方法问题。“教书,应该像跳秧歌舞。秧歌舞是向前走两步,后退一步,跳起来好看。后退一步,就是要学生听课后,认真复习,给时间让他们消化所学的知识,巩固老师讲授的内容。”说着,陈云情不自禁地从沙发上站起来,摆起架势,哼着秧歌调,扭起了秧歌舞。老师们惊喜地鼓掌合拍,打心眼里崇敬这位关心教育事业、平易近人的老首长。
陈云转身坐回沙发,意犹未尽地补充说:“千万不要像开汽车那样,一溜烟似的只管往前跑。”
会议室里静悄悄的,老师们被陈云的关怀和理解深深地感动着。陈云的教诲像和风细雨,滋润了老师久旱的心田。许久,大家又热烈地鼓起掌来……
8月底,南昌仍处在高温季节,一天上午,陈云冒着酷暑,再次到南昌钢铁厂参观。这次他没有事先打招呼,搞了一次“微服私访”。车子进到厂部办公楼,厂领导才被告知,没有一点准备。这次陈云询问生产和防暑降温的情况后,便提出要到车间看看。南钢革委会主任张万海考虑到天气太热,炼钢车间温度又高,怕他老人家身体吃不消,便劝他到生活区走走。于是,陈云走访了菜市场、南钢百货大楼,详细询问了商品价格、销售量、用户反映等。
陪同调研的省革委会办公室干部赵子昌回忆说:“陈云同志蹲点搞调查,都是找直接当事人、参与者交谈。每次,他亲自看、亲自问、亲自记,从不让身边工作人员代劳,群众乐于同他讲实情、说心里话。在调查中他问得细、谈得深,力求准确无误,不喜欢‘大概’、‘差不多’的说法,喜欢说老实话、实事求是的人,讨厌那些不懂装懂、似是而非的人。他把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调研而看准了的问题就果断提出建议。”
9月8日上午,中共新渝县(今新余市)革委主任张炎,正在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办公室的电话铃突然响了,他没有理睬,无奈电话铃一直响个不停,看来是有急事,他径直走进办公室,拿起了话筒:“喂,你是哪里?”对方回答:“我是江西省革委会办公室。”
“哦,你好,有什么事?”张炎问。对方反问:“你是张炎主任吗?”在得到确切答复后,对方正式通知“明天有位领导到你们新渝来,请你们接待一下”。
“好的,他是谁?”当张炎打算细问时,对方交代说:“这你就不要问了,见了面,你就知道了。这位领导来了以后,你们不要提问,他问什么你们回答什么,并做好记录。这次他来主要是了解一些有关经济方面的情况。他明天坐南昌至萍乡的火车来,请注意接站。来后要注意保密。”
接完电话后,张炎立即找来了办公室主任谭发瑞,研究落实接待的具体事项。但他心里总感觉有些问题不好理解,这次来的领导连他都保密,要等见了面才知道。要去接站,来的是何人都不知道,怎么个接法?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第二天下午,天气晴朗。南昌开往萍乡的火车准时抵达新渝车站。陈云在大女儿陈伟力和随行人员陪同下走出车站。等候迎接的谭发瑞等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老首长,急忙迎上前去握手:“首长,您好,一路辛苦了。”陈云微笑着向他们点了点头,表示谢意。
当时,新渝县委没有专门招待所,只是在县委机关院里有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人称“小客房”,供外来客人居住。一楼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客房。县革委主任张炎等正在客厅焦急等待迎接客人,都在猜测来的领导是谁。
这时,响起小汽车驶来的声音,使坐在客厅等待的张炎等人不约而同地从各自座位上站了起来,向门外走去。当小车停稳以后,陈云在女儿的挽扶下走下车,张炎等人一眼就认出是陈云,便急忙上前表示欢迎。他说:“陈云同志,是您呀!欢迎!欢迎!”
陈云谦虚地说:“我是犯了错误的人啰!”张炎当即撇开话题说:“领导同志,什么错误呀,难免。”张炎紧紧握住陈云的手,把他老人家迎进了客厅。
在客厅里,陈云神情严肃,静静坐着,有些疲倦似的,不大讲话,仅仅询问了在座的人的姓名等简况。张炎说:“什么时间给首长汇报合适?”陈云摆摆手,说:“不用了,我看看就行了。”
按照“小客房”的接待惯例,安排陈云住2楼,随行人员住1楼。因为2楼房内设备较好,也较安全。陈伟力以商量的口吻说:“还是先看看房间再说吧!”
县委通信员傅可新领着陈伟力,从楼下到楼上边看边介绍。回到客厅后, 陈伟力与父亲耳语了一阵,然后对大家说:“我看这样,我与父亲住楼下靠西面的两间客房,其他几位同志住楼上好了。”她这样一说,张炎等感到意外,他们说:“这怎么行呢,还是请陈云同志住楼上吧,楼上更安静。”大家婉言相劝,但陈伟力微笑着解释道:“我爸爸的身体不大好,还是住一楼方便。”张炎等就不好再坚持了。
陈云生活简朴。陈伟力告诉接待的同志说:“我父亲的膳食问题就不用麻烦你们了,他吃的饭菜由我来弄。只请你们每天帮助准备一点新鲜蔬菜,几两精肉即可。因为他的身体不太好,饮食习惯与年轻人不一样。本来,他有厨师,了解他的饮食习惯,因厨师家人病故回家奔丧去了。临时找人代替,一时找不到了解我父亲饮食习惯的厨师,只好由我临时代替。做饭的油、盐、酱、醋、米、面和花生米等都自带了。不过,食用水要水质好一点的。其他几位同志的膳食,就请你们安排。”
陈云在新渝的膳食非常简单,早餐稀饭、几片面包、一小碟花生米和一小碟蔬菜;中晚餐是米饭、白菜、豆角肉丝、花生米,有时吃面条,数量很少,每餐都吃完,从不浪费。
9月10日,天气晴朗,秋日高照。陈云轻车简从下厂考察,不要县领导陪同。县里只派了武装部副部长刘勤为他带路。驱车来到新钢焦化分厂,没有进厂部惊动单位领导,直接到炼焦炉前观看出焦的情景。陈云站在离炼焦炉不远的茅棚下,聚精会神地观看出焦。看到炼焦工人在认真操作,生产出合格的焦炭,很是高兴。
陈云考察新钢焦化厂后,不顾劳累,11日又驱车前往江西钢厂考察。江西钢厂是1965年兴建的,坐落在距新渝县城以南22公里处的周字山区。厂区周围群山叠嶂,竹木茂密。所属各个分厂分布在几条山沟里。
陈云一行从新渝县城出发,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颠簸行驶,一个多小时才抵达江西钢厂。下车后,陪同的同志劝他老人家先休息一下再去车间参观,陈云摆摆手说:“不休息了,抓紧时间去看。”汽车接着直驶薄板分厂。
作为冶金工业的行家,他走近加热炉旁,仔细地观察加热炉的操作和炉温。这时,一伙工人围过来,陈云向工人招招手,以示问好和谢意,并语重心长他说:“你们现在烧的炉子很先进,很省力,烧的是煤气。过去上海的工厂的炉子是烧煤的,工人用铁铲一铲一铲地把煤往炉子里甩,很辛苦啰!”工人们听后都笑了。
这时,陈云发现加热炉前后都冒出火来,便对操作工人说:“煤气喷嘴风量没有调好。”炉前工刘苳主很不好意思地赶快去调整喷嘴的风量,炉尾不冒火了,恢复了正常燃烧。
一位上海籍的炉前工用尊敬的眼神看看陈云,并用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您老人家对工业炉这么熟悉,真是行家呀!”陈云听到这熟悉而亲切的家乡话,心里十分高兴!并用上海话回答说:“阿拉也是上海人。”并面带微笑地举起右手向车间的工人们招手致意!
陈云离开薄板分厂又到丝带分厂参观。该厂距薄板分厂约5公里,在另一条山沟里。这里环境安静,机器响声小。陈云参观丝带生产的过程中,仔细地观看每道生产工序。当他看到能生产出头发丝那样细的钢丝时,十分高兴地把它拿在手里看了又看,连声称赞说:“很好!很好!”并叫女儿拿一点作纪念。
从丝带厂出来,陈云又到七分厂参观金工车间的两米滚齿机和大型龙门刨床。他连续不停地参观几个分厂,有些疲倦。随行人员给陈云端来了一个小板凳,他坐下后向陪同参观的钢厂办公室主任陶尚连问道:“江西钢厂有多少职工?”陶尚连回答:“有6900多人。”陈云又问:“从上海来的有多少?”陶回答说:“80%是从上海来的,20%是当地的。”
听到这里,陈云关切地询问工人的生活情况。他用上海话问道:“你们在这里生活习惯不习惯?”工人回答说:“还可以。”他又问:“上海人很喜欢吃大饼、油条、豆浆、糍饭糕,你们食堂做么?”大伙回答说:“我们食堂会做,能经常吃到油条、豆浆,但不是天天有。”陈云听了十分高兴,风趣地对陶尚连说:“好!给我留些大饼、油条,我下次来吃啰!”随后起身向大家告辞。
告别七分厂, 陈云又风尘仆仆地来到一分厂参观电炉炼钢和浇钢场、到五分厂参观热芽孔和冷拔生产工艺、到三分厂参观生产设备。
陈云参观了江钢的各个分厂,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当厂负责人提出向他汇报全厂情况时,陈云说:“明天是星期天,你们要休息,我也要休息。我看了之后,心里明白了,不要汇报了。”他告别江西钢厂,返回县城住地。
当日下午,陈云接连参观。对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这已够累的了,何况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12日上午,他步行前往坐落在县城里的毛泽东在新渝革命活动陈列馆参观。
陈云对当时参观者必须虔诚地朗诵“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彪……”那一套,并不感兴趣,不声不响地走开,迅速步入第二展厅,兴致勃勃地听讲解员讲解毛主席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带领工农革命军向罗霄山脉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后向赣南、闽西进军,直至古田会议的情况,以及新渝人民革命斗争情况。他边听边看,尤其对毛主席在罗坊会议作出不打大城市、诱敌深入的决定以及在罗坊和兴国进行农村调查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物看得特别仔细,听得非常认真。但对其中美化林彪的内容,不屑一顾。
陈云穿着非常朴素,初秋的新渝秋高气爽,他身穿一套普通淡灰色的中山装,朴素大方,没有一点架子。在参观陈列馆时,讲解员还误以为他是陪同的炊事员。
县委通讯员傅可新,临时在“小客房”当服务员,负责照顾陈云的生活。陈云生活起居很有规律,每天早上起床后,洗漱完毕便到室外散步。回房后,不是听广播,就是看书报,或思考问题。每次小傅蹑手蹑脚地进入陈云住房送开水或其他东西时,陈云无论是在沉思还是在看书报都会抬起头来面带笑容,看看小傅。如果开着收音机,他就会把音量调小,亲切地招呼小傅坐下。陈云觉得这位小青年忠厚老实,办事认真负责,很可爱,于是主动与小傅交谈,聊天,谈生活、谈政治学习,鼓励小傅向党组织靠拢。
陈云还向小傅了解新渝的一些基本情况。他问小傅:新渝县有多少面积和人口、多少个公社(场、镇),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等基本情况。小傅就自己所知道的一一向陈云做了回答。但有一个问题把小傅给难倒了。陈云问道:“新渝的经纬度是多少?海拔高度是多少?”
这使小傅傻了眼,答不出来,陈云看到小傅的窘态,不仅没有批评小傅,反而夸奖小傅:“不错,情况清楚,是个明白人。”接着耐心地给小傅解释了经纬度、海拔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几个概念的定义,并告诉小傅说:“新渝地处鄱阳湖平原区的西部边缘,整个地形与地势以丘陵为主,而县城及袁河两岸的海拔高度仅为50米左右。新渝的经度为东经114度44分至115度24分1秒,纬度为北纬27度35分21秒至28度5分5秒。”
小傅听后感到非常惊奇,下意识地第一次违反不准向领导同志提问的规定,问道:“您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陈云乐呵呵地说:“来新渝之前,我已经看过你们县里的有关资料。”深入的谈话、聊天,使小傅感到面前的这位领导,不仅是一位和蔼可亲、慈父般的领导,而且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人。
15日,陈云告别新渝登上西行的列车前往萍乡。陈云在新渝的日子里,既不要宴请,也没有品尝为他准备的点心、水果。离开新渝时,他要秘书把用膳的钱、粮等费用一一结清,如数付了款。
这时正值中秋前后,煤城萍乡的天气不冷不热,天特别的高、特别的蓝,云朵格外白柔娴静,风也显得格外轻曼幽香。阳光明媚和煦,向萍水河撒下一片温和的光芒。
这天晌午过后, 陈云一行驶入萍乡宾馆。小车停稳后,陈云和已在宾馆迎候多时的萍乡市革委主任李开禄、市计委副主任孟昭玉等一一握手问好。当年在萍乡直接为陈云服务过的杨桂香回忆说:“陈云同志待人随和,脸带微笑,语言不多,举止文雅严谨,给人以和善亲切之感。虽然没有热闹非凡的欢迎队伍,也没有使用特别接待礼仪,但整个接待的气氛是热烈和融洽的。当时,他脸色尽管显得有些苍白,但他精神矍铄,神态乐观,步履稳健。”
陈云住在萍乡宾馆一间普通的客房里,室内陈设简单,水磨地板,木板床铺,既没摆烟,也没摆水果。虽说这是陈云本人的要求,不让对他有任何特殊的款待,但李开禄心中总觉着有点过意不去,带着歉疚的心情来到陈云的房间,十分抱歉地说:“首长,我们萍乡条件不好,不到之处,还请多多包涵。您在这里还有几天的时间,生活怎么安排好呢?”陈云诚恳而认真地说:“不用麻烦你们了,这样已经很好了,有些吃的东西我自己都带了,生活安排应尽量简单,有豆腐、菠菜就行了。对了,萍乡有豆芽吗?有的话,可以买一点。”
李开禄说:“豆芽我们这里有,不过没有北方的好,芽子长得老长老长。”陈云听后,抿着嘴笑了,说:“那太好了,豆芽、菠菜都有了,这样的生活我很满意了。”
李开禄试探着问:“我们想请你吃顿便饭,什么时候好呢?”陈云马上严肃地说:“请吃就不用了。”
“那么,我们自己掏钱请您吃行吗?”李开禄补充说。陈云风趣地反问:“你们老要请吃饭,萍乡有什么好吃的?”李开禄说:“包顿饺子给你吃嘛!”陈云笑了:“水饺又不是萍乡的特产,是北方的呀,所以就不用吃啦。”
陈云还反对市领导陪同。本来市革委主任已安排好,自己陪同两天,其余时间由另一副主任陪同。陈云知道后,硬是不让,说:“我不用陪同。你陪着我还不自在。你们工作很忙,你们白天都干你们的工作吧,晚上你们有时间可以来聊聊天,就这么定了。”
16日,本来萍乡市领导安排陈云休息,但他架着老花镜在居室内扎扎实实地看了一天的材料,以便从中了解萍乡生产发展情况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从中捕捉各种信息。
萍乡钢铁厂坐落在赣西门户的湘东区境内。20世纪50年代萍钢就跃入了国家钢铁生产的先进行列,周恩来总理曾授给萍钢一面红旗。这次,陈云执意要到萍钢去实地考察。
17日,秋阳高照,晴空万里。陈云欣然驱车早早向萍钢奔驰而去。远远看去,萍乡钢铁厂高高的烟囱、水塔,一排排的厂房,镶嵌在碧蓝的天空里,像是一幅瑰丽的油画。
钢铁厂大门口,汽车装着铸铁、原材料穿梭般地进出着,厂区的西边尽头,一列列满载铁矿石的小火车在铁轨上像一条朱红色的长蛇向厂区蜿蜒伸展……厂内人声喧嚷,车间、道路、扩建厂房的建筑工地,到处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
此情此景,给陈云脸上带来了满意的笑容。小轿车在萍钢办公楼前刚刚停稳,陈云忙下车,满脸堆笑,一边伸出饱含热情的手,和厂长罗宗文等同志握手,一边十分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这亲切的问候,就像一股暖流注入了大家的心窝,顷刻间流遍了全身,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连连说:“首长辛苦了!首长辛苦了!”
到了厂部会客室,刚刚坐下,陈云就急切地问道:“你们厂里有多少工人?生产情况怎样?工人生活怎样?……”罗宗文连忙就陈云的提问一一做了详细的汇报。汇报了炼一吨焦煤需要多少吨原煤,炼一吨铁需要多少吨矿石和焦煤,炼一吨钢需要多少吨生铁,炼一吨铁、一吨钢的成本多少,一吨钢价值多少。然后除掉成本、损耗、管理费、利税等等,生产一吨铁、一吨钢获纯利多少。经过一问一算,陈云对该厂的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工人的生活情况等等,已经心中有数了。
听完汇报后,陈云高兴地说:“你们是基层领导,你们的工作很辛苦,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你们厂的工人是一支很好的队伍,你们当领导的应很好地关心他们,他们是主要骨干力量。”
随后,陈云深入高炉生产第一线去考察。他亲切和蔼地与工人谈生产,叙家常,亲热异常。本来他还想去工人家里看看,但因时间所限,未遂心愿。
当晚,陈云带着浓厚的兴趣,在住处与李开禄攀谈起来,了解掌握萍乡更多的情况,尽量从多方面获取第一手材料。
安源,这颗璀灿的明珠,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书写了我国当代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之一。陈云此次萍乡之行,当然少不了要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参观访问。
18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的同志们听说陈云要来馆视察工作,万分高兴,早早就在馆门前等候。上午9时许,两辆伏尔加小轿车缓缓驶进了安源纪念馆广场,停在陈列馆门前。
迎候的人群开始有点发愣,心想,这大概不是我们要迎接的陈云吧,因为他曾任党中央副主席,上面交代是一级保卫的接待规格,可现在,前面没有公安摩托开路,后面没有后卫车护驾。正疑惑间,小轿车车门开了,陈云出现在大家面前。
陈云步履轻快地走进展览厅第一室——“安源工人的苦难和斗争”。他静静地听着解说,当听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安源表现很突出时,他点头表示赞同。当听到旧安源煤矿简直像一座人间地狱,工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时,他深沉地叹着长气。当听到工人在经济上怎样受剥削时,他紧锁双眉,似乎心里还在算着什么细账——原来他敏锐的目光早已发现了文字说明上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他抬起头,凑近陈列板,仔细地看了起来。他用手指着文字说明,回头询问他女儿:“你知道一吊钱是多少吗?”陈伟力听到问话后,忙上前一步,又认真地看了看父亲指着的文字说明,显出疑惑不解的神情。陈云瞅了女儿一眼,说:“一吊钱就是100文钱,当时一吊钱能买一斗米。旧社会工人卖掉一个儿子才得到一吊钱,多惨啊!千万不要忘记过去。”
看完陈列馆以后, 陈云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总平巷、工人夜校、工人俱乐部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所在地张家湾等重要革命旧址。
80间房子旧址,既是当年安源地委办公的地点,又是1930年9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来安源住的地方。当看到厅堂里陈列着当年红军用过的干粮袋、雨伞、文件、行李箱等文物时,陈云饶有兴趣地指着那铁质的行李箱说:“我们以前打仗行军时,到哪都是这样的一担。”
说完,走近文物,伸手将挂在墙上的干粮袋取下,利索地将其往脖子上一套,敏捷熟练地把干粮袋挎到了身上,然后把油纸雨伞夹在腋下,又挺挺身子,笑嘻嘻地对在场的同志说:“我们当年行军就是这样。”他边说边示范着行军、扛枪、背行李的动作。经过他这么一表演,活生生地再现了当年红军艰苦行军的情景,引得大家开心地笑了。
9月的南昌,秋高气爽,月桂飘香,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南昌县广大农村,稻浪滚滚,呈现一派丰收景象。广大农民正满怀喜悦之情,等待挥镰收割晚稻。28日上午8时半左右,陈云在秘书、警卫员陪同下,来到八一公社淡溪大队。
大队党总支书记、革委会主任谢正棋等人热情接待,陈云一一询问在场干部姓名、职务、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谢正棋详细汇报社员生活和农业生产等情况。
当了解到淡溪大队解放20多年来,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社员生活有较大提高时,陈云说:“农村主要靠发展生产来提高社员生活水平。要发展生产,关键是你们这些在座的人要带好头。”一席语重心长的话,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来说,既是指导和帮助,又是鼓舞与鞭策。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南昌县农村和全国各地一样,以生产队为单位大办食堂。谢正棋汇报中提及这个问题时,陈云插话说:“这个不必提倡,那还是10年前的事,大家都知道,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不是靠吃出来的,而是靠干出来的。”
当谈到普及农村教育,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时,陈云高兴地说:“这个事情很新鲜,是一个创举,我只读过小学,现在条件好了,农村的小孩不但要读小学、中学,将来还要考取大学!”
大队干部反映农村用电紧张,陈云颇有感触地说:“我一直是搞经济工作的,电也是我管,就全国来说,不仅农村用电紧张,而且工业用电也紧张。”
座谈过程中,陈云非常诚恳,认真听取大队干部发言,并做记录。大队干部买来当地最好的茶叶,泡茶给陈云喝时,他婉言解释:“我有胃病,喝了井水肚子会不舒服。”
座谈会一直在充满亲切、热情的气氛中进行。时钟到了11点半,秘书说要走了。在场的大队干部恳切请求与陈云共进午餐,他拱手谢绝,挥手告别。
同年国庆之际,陈云再次到南昌县农村视察。10月2日上午8时左右,他来到南昌县八一公社大昌大队进行社会调查。
当时,大队办公室正在改建中,没有接待的地方,只好临时借用养路队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只有十几平方米,非常简陋,四面墙均是用泥巴筑成的,里面只有一张破旧的八仙桌、几条长凳。附近的群众听说是中央一位老首长来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
10月的习习秋风,略带一丝凉意,但小屋里笑语盈盈,热气腾腾,陈云一进屋便与大家一一亲切握手。坐下后,先后询问在场干部、群众的基本情况,当他得知大队党总支书记魏际福年纪轻又有文化,便站起来兴奋地说:“你是跨世纪的干部,大有希望啊!要想得更远些,要胸怀世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虽然有成绩,但不能说很大,如果说很大,就会骄傲自满,停滞不前,我们并不算富裕,革命的重担就落在你们青年一代身上,你们要勇挑重担,加倍努力工作啊!”
接着陈云说明来意:“我这次来主要是做点社会调查,了解一下农村情况。一是解放前的粮食生产情况;二是合作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生产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告诫在座的人都要实事求是,有成绩谈成绩,有问题就谈问题,不打“埋伏”。
当陈云了解到社员群众生活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20%的人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三大件”时,非常兴奋地说:“老百姓有现在的生活,都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得好啊!今后只要我们一心一意跟党走,生活定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大昌大队对无子女的孤寡老人实行“五保”,即保住、保吃、保医、保穿、保葬。逢年过节进行慰问,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陈云得知后非常高兴!他幽默而风趣地说:“我到你们村里来当‘五保户’,欢迎不欢迎呀?”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