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抗战中的失利,败在军事上,也败在政治上
理论周刊:与共产党抗日力量迅速壮大、抗日贡献迅速增长相对应,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除了军事实力原因以外,还有其他的解释吗?
徐焰:当年中国抗战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打日本”,还要荡涤腐朽的旧制度的污泥浊水,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因而从宏观的角度看抗日战争史,就不能单纯地使用军事行动这一种维度,单纯计算谁在抗日阵营中拥有的兵力多和武器好,而要用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双重任务的两种维度来衡量。除了看抗击日军的数量外,还要看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当年中国进行的抗日战争,主要是以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支最大的政治力量共同进行的,战争的进程和胜利本来为两党的发展都提供了机会,只是国民党因其自身腐朽失去了人心也失去了机会。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时的最大历史错误,便是拒不进行社会改革并加重民众痛苦,当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曾感叹,政府视民众如草芥,民众便视政府如仇雠。
理论周刊:能具体一点吗,比如说?
徐焰:若从抗击日军的表现看,国民党军的许多将士确曾浴血奋战,但其高层却存在着许多指挥笨拙和腐败无能的现象,正面战场的会战多数失败也有这方面的主观原因。若是从中国社会进步的角度考察,国民党当局更有负人民希望。在上世纪30年代法西斯思潮兴起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却同纳粹德国结成非常密切的关系,并学习其法西斯统治方式。那时国民党军队主要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和购买德械装备,在日本侵华时还让德国居中调停,直至1941年因希特勒承认汪精卫伪国民政府而与重庆断交才中止了往来。国民党当局抛弃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沿袭了封建专制主义的许多传统,又与法西斯主义相结合而形成了新专制主义。在抗战期间,国民党当局不给其他政党以合法地位,实行特务统治,导致各阶层进步人士(包括国民党内的部分开明者)在抗战期间便掀起了“反独裁、要民主”的运动。
比如说,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当局不仅不进行社会改革,不改善民生,当权者还大发国难财。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时号召不抽烟、不喝酒,力戒贪污,然而己不正焉能正人?他的亲属和心腹的极度腐化造成上行下效,利用外战消灭和排斥异己更激起内争不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讽刺之词,可谓当时的社会对国民党当局最流行的讽刺。
比如说,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当局搭上美英战车,虽停止了对日谋和的试探,大后方腐化之风却急剧滋长。如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内兄宋子文相继主管国家财政借机自肥,而“孔二小姐”(孔祥熙、宋霭龄之女)则以走私暴富,卖官鬻爵,连孙连仲升任上将军衔也要向她疏通。著名经济学者马寅初公开谴责蒋介石“不是民族英雄,而是家族英雄”,结果被关进了上饶集中营。蒋介石的爱将汤恩伯因在南口抗日打过硬仗一时全国有名,然而他在管辖河南时民谣有“河南四殃:水、旱、蝗、汤”之称,豫籍参政员在国民参政会上又称以“汤”害民最甚。当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回忆,他接到控告汤恩伯部掠夺民财、民田、民女的状纸都厚达盈尺,而蒋介石却放纵这个心腹爱将。
相关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