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江浙沪走出来的国共两党领导人》——

“书生气浓的革命家”——瞿秋白【2】

2015年12月04日09: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两段情缘

1923年夏,瞿秋白来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担任了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主编,同时任党刊《向导》、《前锋》编辑,不仅在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其他包括如《中国青年》、《晨报》、《民国时报》和《东方杂志》也经常可以看到瞿秋白的文章。

由于他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尽管他在党内没有担任职务,但他在理论宣传方面的特长很快显示出来,并受到共产国际的注意。

对于共产国际提出的国共党内合作的主张,当时中共党内多数人持反对意见,瞿秋白却支持这一主张,并从理论高度阐述了这一主张的重大意义,因此赢得共产国际方面的好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称瞿秋白是中共党内“唯一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是唯一能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实际情况的同志”。

因此,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之前,由瞿秋白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从此,24岁的瞿秋白开始了一生的政治生涯。

中共三大结束后,瞿秋白从广州返回上海,经李大钊介绍,前往上海大学任职。

瞿秋白到任后,即搬入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上海大学宿舍,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筹办、改革上海大学的工作。他在1923年发表的《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一文,对上海大学的职任设置、系科设置以及如何办好大学提出了一整套设想与规划。他除了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筹划全校教学与课程安排外,还担任了现代社会哲学、现代社会学、现代民族问题、社会科学概论、新经济政策等多门课程教学任务。

课堂上,瞿秋白讲课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广受学生好评。课下,瞿秋白则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与实际的政治斗争,要求学生“不要死读书”,要“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实际工作”,这样才“有助于领会革命理论、改造思想和取得实际经验”。

由于国内气候比莫斯科要温暖和缓,瞿秋白的肺病得到缓解。也就在这一年,爱情之神也开始光顾这个好学不倦的年轻人。

在当年8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瞿秋白结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剑虹。当时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前往南京参加会议,同时出席会议的还有刘仁静、邓中夏、恽代英、张太雷、施存统等人。施存统的妻子王一知与王剑虹、丁玲是同学,在施存统的住所,瞿秋白与同去做客的王剑虹、丁玲相遇,相识。

王剑虹是四川酉阳土家族姑娘,丁玲为湖南临澧人,两人曾同在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就读,是要好的朋友。1922年初春,两人一起离开湖南,进入陈独秀、李达创办的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如今为寻求更好的发展,两人又一道来到南京。

此时王剑虹22岁,思想进步,多才多艺,经常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妇女之声》上发表文章,宣传科学社会主义,还协助和组织劳工运动,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是一位能干聪颖的时代女性。丁玲这年只有19岁。两人都读过瞿秋白的文章,对瞿秋白十分仰慕,57年后,丁玲在形容初识时的瞿秋白时,说:

“这个新朋友瘦长个儿,戴一副散光眼镜,说一口南方官话,见面时话不多,但很机警,当可以说两句俏皮话时,就不动声色地渲染几句,惹人高兴。我和剑虹认为他是一个出色的共产党员。”

两位思想进步的女性同样给瞿秋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瞿秋白当下动员两人到上海大学就读,她们欣然同意。不久,王剑虹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二年级,丁玲就读一年级。作为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成为了她们名副其实的老师。

课余时间,瞿秋白经常光顾王剑虹和丁玲租住的亭子间,给两人讲授文学,后来又教她们学习俄语,从词汇、语法到变格都讲解得十分耐心,还帮助她们领会普希金的诗歌。瞿秋白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定格在王剑虹身上,王剑虹也为瞿秋白的才华所折服,对他渐生好感。

由于王剑虹自尊心极强,不善表露感情,在丁玲的帮助下,瞿秋白向王剑虹敞开心扉,两人互诉衷情,很快走到了一起。

这年冬天,瞿秋白与王剑虹喜结伉俪,新家就安在了施存统夫妇居住的楼上,与丁玲比邻而居。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当他们还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时,死神已经向幸福的女人伸出魔掌。

新婚后不久,王剑虹被瞿秋白传染上了肺病,整个人变得瘦弱不堪,咳嗽、咳血。从此,瞿秋白白天忙于党的工作,晚上便整夜守在王剑虹身边,端汤喂药。原以为王剑虹会像他当初一样,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却没料到,医生已无力回天。

秋天,望着窗外飘零的落叶,王剑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就在瞿秋白为亡妻悲痛欲绝之时,另一个女人走进了他的生活,她就是杨之华。

杨之华出生于浙江萧山,比瞿秋白小两岁,与王剑虹同龄,1920年初到上海《星期评论》社工作,后到上海基督教教会学校任教。1921年春回乡,在萧山衙前农村小学任教,参加领导了衙前农民运动。

这时,她结识了衙前镇沈定一的儿子沈剑龙,两人很快堕入情网,举行了文明婚礼。婚后不久,沈剑龙与朋友来到上海,杨之华在家乡诞下一女,起名沈晓光。后听说沈剑龙在上海沉溺于烟花柳巷,杨之华愤而为女儿改名独伊,意思是只生你一个。

1923年冬,杨之华也来到上海,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也正因如此,她与瞿秋白原本平行的人生轨迹出现了交叉。

杨之华学习刻苦,课下积极从事妇女工作,是上大学生会负责人之一,其卓越的才能给瞿秋白留下深刻印象,瞿秋白的才华亦让杨之华为之倾慕。但此时,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交往。两人第一次的近距离接触源于一次偶然事件。

当年秋苏联顾问鲍罗廷夫妇到上海,了解上海妇女运动情况,上大团支部派杨之华前往汇报。在鲍罗廷夫妇的住所,杨之华意外地与瞿秋白相遇。原来,瞿秋白正是她和鲍罗廷夫妇之间的翻译。在瞿秋白的帮助下,杨之华顺利完成任务。

此后,由于工作原因,两人接触渐多。王剑虹病逝之后,两人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很快,杨之华便将瞿秋白带到萧山的家中,家人对文质彬彬的瞿秋白非常满意,但耐于杨之华尚未离婚,杨之华的哥哥便将其丈夫沈剑龙从上海叫回。

没想到,沈剑龙与瞿秋白竟一见如故。沈剑龙对瞿秋白早有耳闻,对其文章佩服得五体投地,如今能得一见,竟是满脸欢喜。于是,瞿秋白、杨之华和沈剑龙平心静气坐在一起“谈判”,他们在杨家谈了两天,后又转至常州瞿秋白家中继续谈,最终得出谈判结果: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

一、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

二、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

三、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如此结局,皆大欢喜。1924年11月7日,在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瞿秋白与杨之华结为夫妇。婚礼上,瞿秋白将一枚特制金别针当作爱情信物送予杨之华,上面有他亲手所刻“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杨之华的出现,终于让瞿秋白从失去妻子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使他很快重振精神,全心投入到忙碌的工作当中。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