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江浙沪走出来的国共两党领导人》——

“书生气浓的革命家”——瞿秋白

2015年12月04日09: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他是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

他是中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风采的第一人。

他是中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

他也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以批判陈独秀右倾错误得以升迁,也以顺从共产国际在现实中失败。被捕后,他对党坚贞不渝慷慨就义,却怀着一腔忧愤写下《多余的话》。作为一个擅长理论研究的学者型革命家,他是如何“错误”地步入政途,卷入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从此使他的一生蒙上了悲剧色彩……

瞿秋白档案:

姓名字号:瞿秋白,名双,别名瞿霜,瞿爽,字秋白

籍 贯:江苏省常州市

生卒年月: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 卒年36岁

毕业院校:北京俄文专修馆

最高职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临时政治局主席

瞿秋白简历:

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仕宦书香之家。

1916年——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语。

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自学英语、法语。

1920年——以《晨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两年。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归国,任《新青年》主编。

1924年——当选国民党一大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成员,同年任《民国日报》编辑。

1925年——当选中共四大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宣传部委员,任《热血日报》主编。

1927年——当选中共五大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同年当选中央临时政治局主席。

1928年——当选中共六大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同年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共产国际主席团委员。

1930年——归国。

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委员、教育人民委员。

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委员、中央执委会主席团成员、教育人民委员。

1935年——被捕。6月18日就义,卒年36岁。

一、苏俄之行

1920年9月,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羊肉胡同一个普通住宅里,昏暗的灯光下,21岁的瞿秋白正与堂兄瞿纯白探讨并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作为《晨报》特派记者赴莫斯科工作。

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做出的选择,当时的苏俄被称作“饿乡”,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后,苏俄国内食品和日用品奇缺,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瞿秋白在武昌读外国语学校时患上初级肺病,如今病情已有所发展,去莫斯科工作对他的身体显然不利。对此,堂兄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

“抛开饿乡的艰苦条件不说,就莫斯科的寒冷气候这一点,你的身体就受不了。”

“我知道。可是,去苏俄考察学习一直是我的梦想。”

尽管如此,瞿秋白还是首先会考虑堂兄的意见,他能够学业有成,多得益于堂兄的培植与帮助。瞿家原本是江南名城常州府的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但他们的祖父早逝,家道中落。而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虽绘画造诣颇深,且粗谙医道,却早年游荡,无所事事,一家人生活拮据。

瞿秋白从小能书善画,对知识如饥似渴,却因无钱交纳学费,在16岁时被迫退学,其母亲也因贫困走投无路而自尽!从此,瞿秋白的弟弟妹妹们被送到各处亲戚家寄养,父亲到济南投奔了朋友,瞿秋白投奔了堂兄瞿纯白,在堂兄的帮助下考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后又跟随堂兄来到北京,先是通过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入学考试,但因堂兄拿不出昂贵的学膳费被迫放弃,后考入免除学膳费的俄文专修馆。

虽然堂兄一直按家族的旧道德培养扶助瞿秋白,但对瞿秋白的信仰追求却从不干涉。五四运动中瞿秋白游行、示威甚至坐牢,堂兄除了牵挂担心,从不阻拦。此后他参加了李大钊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同时翻译俄国名著,撰写论述俄国文学的文章,堂兄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现在,经过瞿秋白一番“据理力争”,堂兄最终表示尊重瞿秋白个人的选择。

此时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晚的决定,从此改变了瞿秋白本应成为专家、学者、作家的命运,使他与共产国际结下不解之缘,也给他一生蒙上了悲剧色彩……

10月16日,是瞿秋白启程前往莫斯科的日子,怀着忧伤又激动的心情,瞿秋白与堂兄及其他亲友一一告别,与《晨报》同时派去苏俄的李宗武、俞颂华等人踏上了北上的旅程。

到达莫斯科后,瞿秋白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考察、采访和写作中。1921年6月,将有四个国际性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分别是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妇女部第二次代表大会、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赤色职工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瞿秋白为自己即将迎来的紧张采访活动兴奋不已。

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拉开序幕。瞿秋白由于赴苏俄不久便成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机关刊物撰稿人,因此受远东书记处推荐,以客人身份出席会议,并以《莫斯科的赤潮》为题,报道了大会盛况。

7月6日是瞿秋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在克里姆林宫安德莱厅,瞿秋白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

列宁出席了当天的会议并用流利的德、法语进行演讲。遗憾的是,台前拥挤不堪,瞿秋白根本无法靠近。但在会间休息时,瞿秋白意外地在走廊上与列宁相遇,这让他激动万分,立刻不失时机地上前采访。

尽管列宁工作繁忙,但出于对中国革命的关心,还是与瞿秋白进行了简短的交谈,并将几篇有关东方问题的材料介绍给瞿秋白,这一幕令瞿秋白终生难忘。

这一阶段,瞿秋白除了担任新闻记者撰写大量新闻稿件与相关著作外,还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担任俄文教员兼政治理论课译员,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彭述之、萧劲光、柯庆施等人都听过瞿秋白的授课。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加上营养跟不上,使瞿秋白原本多病的身体每况愈下。

在刚刚到达莫斯科时,瞿秋白就因旅途劳累和寒冷侵袭而病倒。7月,瞿秋白再次病倒,这一次,他卧床整整一个月,但写作一刻都没有停止。8月初,病情不见好转,瞿秋白这才去看医生,诊断后,医生指着X光片,对瞿秋白说:

“你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了,你看,一叶肺已经烂了,你不能再工作了,你现在需要休息,我看你最好回国。”

“不行”,瞿秋白立刻问,“医生,告诉我,我还有多少日子。”

“依我看,顶多两三年。”医生犹豫一下,最后照实说。

“足够了,谢谢。”瞿秋白说着便站起身,边穿衣服边往外走。

“你现在应该住院!”医生赶紧拦住瞿秋白。

“既然时间不多了,就更没有理由住院了。”瞿秋白微笑着拒绝了医生的好意。

回到住处,瞿秋白立刻投入到写作之中,同时继续到东方大学讲课。由于劳累过度,不久在工作中昏倒,被送进莫斯科附近的高山疗养院。此间他曾在病情刚刚好转时于10月出院,不料12月5日再度昏倒,第二次被送进高山疗养院。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在疗养院再也躺不住了,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毅然离开疗养院,带病担任大会翻译工作。尽管他意志坚强,却仍没有坚持到大会结束,于工作中昏倒后,在昏迷中第三次被送进高山疗养院。这一天是2月7日,这一次他在疗养院住得时间最长。

但即使这样,他仍没有放弃写作。有天好友曹靖华来疗养院看望他,他正在专心写作,没有听到敲门声,更没有听到曹靖华进屋的脚步声。

“你不要命了!”

曹靖华的一声呵斥,将瞿秋白从文章中拉回现实。由于没有台灯,瞿秋白将房顶的吊灯拉到床头附近,用绳子一头系在床头上,另一头系在吊灯上,以此固定光源。然后背靠床头,将纸平铺在枕头上,再将枕头放在腿上进行写作。看着瞿秋白如此艰苦写作的场面,曹靖华关切地说:

“我劝你还是停止写作,好好养病,否则会适得其反。”

“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瞿秋白看看曹靖华笑了笑,又严肃地说,“最近有资产阶级报纸抨击布尔什维克,我一看就有气,哪里能闲得住!”

就是在这一期间,瞿秋白写下《共产主义的人间化》、《莫斯科的赤潮》等著名通讯,还另外写下《彼得之城》等20篇文章寄到国内发表。一直到4月,瞿秋白才离开疗养院。

就这样,瞿秋白带病在苏俄工作了两年。其间,他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情况,研究俄国共产党改造苏俄社会的道路和方法,撰写了大量通讯,在《晨报》、《时事新报》刊登发表,成为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第一个在中国介绍苏俄情况的人;他还写下《饿乡纪程》(后改名为《新俄国游记》)、《赤都心史》、《俄国文学史》、《俄罗斯革命论》四部专著,介绍和宣传俄国革命;并由张太雷介绍,于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11月5日,共产国际在彼得堡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瞿秋白在出席大会的同时,担任了陈独秀、刘仁静等人的译员。当时,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内唯一一位俄语翻译。张太雷虽在共产国际工作,但他使用的是英语。会议结束后,陈独秀便邀请瞿秋白一同回国工作,12月21日,瞿秋白与陈独秀一道离开莫斯科,踏上了归国之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