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新营
赶赴东北途中留在晋察冀任职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1945年10月,晋冀鲁豫军区整编部队,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与其他部队组成了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杨得志为司令员,苏振华为政治委员,下辖三个旅。杨得志为司令员,苏振华为政治委员,故该纵队亦被称作“杨苏纵队”。
1945年11月10日,杨得志和苏振华奉命率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开赴东北。在向东北进军的途中,接到中央军委命令,要他们在冀中、冀东地区担负阻击国民党军队北进的作战任务。随即他们率部展开了与国民党军的战斗。1946年3月,“杨苏纵队”就地编入晋察冀军区战斗序列,为晋察冀军区第一纵队。
1946年1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杨苏纵队”调回晋冀鲁豫军区。此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是杨得志的老首长,他很赏识杨得志的军事指挥才能。应聂荣臻的要求,杨得志被留在晋察冀军区工作。苏振华率第一纵队部队回到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重被划归晋冀鲁豫军区后,与同一军区的第七纵队合编为新的第一纵队,第一纵队的名称还称得上是“杨苏纵队”,不过司令员改为了杨勇。
杨得志被留在晋察冀军区后,屡担重任,在解放华北的诸多战役中展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1946年底任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员,杨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员。在此前后的各大战略区中,西北野战军司令员为彭德怀,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为刘伯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为陈毅,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为林彪。和上述数位后来的开国元帅相比,36岁的杨得志也成为各大战略区野战军中最年轻的司令员。
1947年夏天,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华北战场,解放军连续进行了正太、青沧和保(定)北战役,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但是,解放军一时难以围歼其重兵集团。广大指战员迫切希望打大歼灭战,一改华北局势。10月,晋察冀野战军在杨得志的指挥下,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在河北定县发起清风店战役,全歼敌军1.7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三军军长罗历戎以下高级军官10名。这次战役创造了在华北平原战场大规模歼敌的纪录,是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野战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扭转了华北战局。
同年11月的解放石家庄战役,是杨得志戎马生涯中的又一经典之作。石家庄位于平汉线和陇海线相交处,是国民党军联系各战略要地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战前,杨得志作为野战军司令员,积极深入部队,发扬军事民主,广泛听取指战员的意见。战役发起后,晋察冀野战军及地方部队一起仅用6天时间就歼灭了石家庄守敌2.4万人,拔掉了蒋介石楔在华北解放区中的这颗钉子,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石家庄战役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为后来各个解放区战场进行城市攻坚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48年5月,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军区下辖两个野战兵团。徐向前兼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在平津战役中,杨得志率部围困、攻克新保安,全歼守敌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的“王牌”第三十五军,完成了毛泽东提出的“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平津战役胜利后,杨得志率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改编)参加太原战役,继又率部进军大西北。
频道精选
![]() | ![]() |
相关专题 |
· 开国上将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