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新营
接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1979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调整三总部、各大军区以及全军其他各大单位领导班子。由于邓小平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还兼任着总参谋长,事情太多,因此中央决定,邓小平不再兼任总参谋长,并在此次军队领导干部调整中统筹考虑总参谋长接替人选。
经历了建国后的历次运动和“文革”后,赫赫有名的军中“三杨”在人民军队中的地位更加突显。在酝酿总参谋长接替人选的过程中,“三杨”先后进入中央高层的视野。相比之下,杨成武和杨勇都有长期在总参谋部工作的经历,杨得志则一直担任军事主管,没有担任过参谋长职务,在“三杨”中年龄也最大。不过,最终杨得志是后来居上,“意外”接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对于此次调整三总部、各大军区以及其他各大单位领导班子,中央明确由军委副主席聂荣臻负责牵头。当时的杨成武离京任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已逾两年。他不参与总参的日常工作,工作重心在福州军区。在那时军队高级干部年龄都比较老化的情况下,聂荣臻认为杨成武年龄不算大,身体还比较好,并有长期在总参谋部做领导工作的经验,比较熟悉军队的情况。因此他认为杨成武重回总参谋部工作比较合适。这一时期,叶剑英对杨成武的工作也给予很高评价:“杨成武在总参20余年,比较熟悉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政策、意图,并任过代总长,比较熟悉参谋业务。”他认为杨成武适合于总参谋部的工作岗位,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工作,“对于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对于军队安定团结,对于国家的安危都是比较有利的”。但是,由于杨成武长期在军队中枢机关总参谋部工作,“文革”初期还担任过代总参谋长。尽管“文革”期间杨成武也遭到过残酷的迫害,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和“文革”时期的军内问题不可避免有这样和那样的牵连。因此,当时军内对杨成武作为总参谋长接替人选的异议较多。
在酝酿总参谋长接替人选的过程中,邓小平广泛征求党内、军内一些老同志的意见后,认为杨勇打仗不错,团结同志,主持总参谋部时工作认真负责,拟由他接任总参谋长,并准备将总后勤部部长张震调任第一副总参谋长,协助杨勇主持总参谋部工作。当时,军委一位领导还找张震谈话,向他说明了军委决定调他任第一副总参谋长,协助杨勇工作的意图。
就在军委的决定即将准备付诸实施之际,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杨勇在主持总参谋部日常工作期间,为人耿直,比较坚持原则,得罪了一部分人。有些人不愿意看到杨勇顺利接任总参谋长,于是关于杨勇的流言蜚语多了起来,一些匿名告状信也寄到了军委等有关部门。面对出现的新情况,军委对总参谋长人选又有了新考虑。
此时,邓小平十分重视总参谋长接替人选问题。经过他和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几位老帅的反复协商,终于确定下来新的总参谋长接替人选:杨得志。在酝酿杨得志作为总参谋长接替人选时,很多同志都谈到,杨得志是我军有名的战将,从一名普通战士逐级成长为大军区司令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人正直,能团结同志,善于联系群众,领导作风民主,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总参谋长人选。
1980年2月中旬的一天,邓小平专门约见杨得志,向他传达了中央让他接任总参谋长的决定。2月20日下午,总参谋部召开所属部局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主持会议,并宣布中央决定:邓小平免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杨得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办公会议成员。
从1980初至1987年底,杨得志担任总参谋长职务历时近8年。他是建国后人民军队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总参谋长,也是最后一位任总参谋长的开国将军。任职期间,他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开创新时期军事工作新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频道精选
![]() |
相关专题 |
· 开国上将纪念馆 |